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新教育》读后感

发表日期:2022/2/18 11:00:17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程露 有894位读者读过

《新教育》读后感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从象牙塔步入社会看似只是短短几天的事情,然而却要用一生去完成。身份的转变并非意味着心理上的成熟和完善。经过一个学期的历练,我感受到了我的成长,但与之俱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这是无知者对求知的敬畏,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对于教育方面的知识的贫乏,但是幸运的是,在荒芜的田野上,朱永新的《新教育》就像是一抔沃土,滋养了我,让我有幸能够步入新教育的这一片乐土。

刚拿到《新教育》这本书,我就深深地被吸引,在《总序》中朱先生是这样阐述新教育的:“新教育要做的,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开阔无垠的精神视野,让他们对人的内心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切的体验,不但要了解生命的伟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丰厚。”短短一句话,让我感受到新教育的伟大,于是我怀揣着无限的期待与激动翻开书本,在书中寻找方向。

一、做一名富有“爱心”的老师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人才”,这一悖论延续了很多年,很多家长和教师奉行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不打不成才,殊不知,这一教育方式严重地侵害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一个在教育之中缺少爱的教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失败的、不负责任的教师。也恰恰是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在孩子的成长史上会带来巨大的阴影和疤痕。

在我的学生生涯之中,曾经遇见了一位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的教师,她对我当时的心灵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在我四年级的那一年,当时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姓唐,她是一位严肃的、不苟言笑的老师,她的课堂比较传统,甚至可以说有些乏味,然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节道法课。我至今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道法课的一个主题,教会学生要讲诚信。当时,唐老师当着全班人的面将我们班级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叫上讲台,为了惩罚他偷拿别人的东西,当那个学生站上讲台,脸颊因为羞愧红了个彻底,然而最羞辱的还在后面,唐老师拿着棉布粘上酒精,用火柴点燃,在点燃的过程中,她还一边教育全班的同学,这就是手脚不干净的下场,虽然当时的行为并没有给那个同学产生严重的身体上的伤害,但是给当时的全班同学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也让我从此对于她的课堂产生了抵触。如今回想起来,这一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无疑是错误的,那涨红的脸颊代表着是羞愧与害怕。

这一种粗暴的教育方式让我产生了无限的反思,最后在《新教育》之中,我似乎找到了一丝答案,《新教育》这一本书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爱与尊重让我感动。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之中,爱与尊重就是灌溉学生成长的甘泉,是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唯有如此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做一名富有“激情”的老师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新教育相较于旧教育来说,需要参与者对教育和生命怀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激情、期盼和信任。作为教师,我们是在用自己的语言教育孩子,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所以只有教师的教学充满着激情,才能耳濡目染,点燃孩子学习的渴望。

然而一天一个教师的工作量也很大,在疲惫之中往往会产生怠惰心理,如何在忙碌和疲惫中始终保持着一颗激情跳动的教育之心,我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教师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微笑着去面对他的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地去上好每一节课,不能用心去发掘自己的教育潜能、不能直面自己的失败和不足,那么这样的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所以“激情”是一个教师在教育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灵气”。

所以《新教育》中的第七章围绕着新教育与教师成长展开,为教师量身打造了一条提升自己、永葆激情的道路:阅读、写作和反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和写向来是不分家的,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际还是上就是他的阅读史,书中承载着深厚的思想与无限的知识,是丰富教师精神世界、永葆激情的精神食粮。只有肚中有货,才能产生深刻的思考,才能写下深刻的文字。故而一位教师若想永葆激情,自是离不开阅读、写作与反思。

三、做一名富有“技巧”的老师

   作为新上任的老师在教学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僵局,即不知道该怎么教,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实施下来是否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会产生不敢教的畏难情绪。

在读完《新教育》之后,我对于课堂的把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书中,朱永新先生为我们介绍几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包括晨诵、午读、暮省。在每个黎明与文字一起翩翩起舞,在每个黄昏与思维进行碰撞,让学习和阅读渗透每一刻,让阅读之花开放在学生的心上。

同时教师不应该局限在原有课程之上,更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通过自主开发课程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在《新教育》之中,朱老师提出了有关新课程开发的技巧的教学,首先我们需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要从实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目的出发,来推进课程。其次我们要以学生的角度去实现课程的建构,积极动用多方面的资源,完成课程的多样化。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恒心有耐心,积极努力地去完成课程的构建。

《新教育》对我而言,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一般,给我贫瘠的教育知识的土地上灌溉出鲜艳的花朵,我将永远怀揣爱心与激情,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撰稿:程露

校对:王琴

审核:徐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