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杏坛心语》读后感

发表日期:2022/2/18 14:29:26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徐家玥 有806位读者读过

何为杏坛?杏坛一词出于 《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絃歌鼓琴。记录了孔子垒土筑坛讲学之事。杏树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干挺拔直立,不旁逸斜出,象征着弟子们正直的品格,后来“杏坛”就代指了三尺讲台,在宽一点,就是教育教学的园地。多么美好的词语,每次看到这个词,我都能在头脑中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老师和学生谈笑于杏树之下,粉嫩的杏花吐露着生机,孩子们在杏花的映衬下成长,杏花默默的绽放,为每位孩子的人生送上芬芳。多年后,每个孩子都已成长为参天大树,他们踏着花路走向远方,而老师一直停留在那杏树之下,耕耘着,守望着。

这本《杏坛心语》就是这样一本温暖而美好的书,它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构成,“天下博览,视通万里”、“纵横间 谁能相抗”、“成长是一份破茧成蝶”这些故事或书写着教室和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学生们总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浸润和熏陶出良好的情操;或描绘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生动深切的体验,课堂教学囿于时空限制,丰富的生命在课外活动中才能获得真切的感悟;或记录了班会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共同的成长,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通读这本《杏坛心语》,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具体的某一篇文章,而是每一次师生互动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学生不再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想,老师忠实的记录下他们的所思所想,适当的给予引导,却不会喧宾夺主。譬如在“一株花,一盏灯”这篇文章中,老师和学生讨论决定了代表班级形象和精神的花为米兰,半年后,老师让同学们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米兰,有的同学认为老师如米兰般默默坚守,有的同学通过米兰看到了自己的母亲,还有些学生把身边的同学比作米兰。他们通过简单平实的语言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质朴却感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灵魂,是点燃火焰,而非理智和知识的堆砌!”对于教育学生来说,我们教师应该时刻意识到,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立个性和思考的,完整的人。同时,他们也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学生在不断构建着自己的知识网,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世界的语言编写进脑中,我们教师能参与到每一个学生的转录编码过程中,是何其有幸,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加于他们,而是让外部世界在他们的心灵中被激活、唤醒,生出新的意义。

反思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常常苦恼于学生的掌握知识速度慢,要不断地反复才能记忆起一个单词的拼写或背诵一篇课文,我过于心急了。想起自己在大学时学习日语时,也常常记不得各种简单的单词和固定搭配,也许在我大学老师眼里,我比这些孩子们更加笨拙吧。学习语言本就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我又怎么能以自己已经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去要求这群孩子快速、完美的掌握呢?只有贴近这群孩子们的视角,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潜移默化,才能做出好的教学。

撰稿:徐家玥

校对:王琴

审核:徐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