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德育”中引领儿童的成长
发表日期:2008/5/5 10:07:4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139位读者读过
在“生活德育”中引领儿童的成长
——新德育观下的农村小学德育方法初探
作者:南京市江宁小学 马勇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深刻变化,学校德育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存在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贫富差距等现象,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形式、网络等应作相应的调整,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家庭的积极配合,建设好“学校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使德育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笔者在学校德育中尝试了生活德育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 生活德育 体验 契约 活动 制度 讨论
德育要提高实效,需强调学生的道德体验,关注自我需求;需强调权利与义务,形成自我约束;需强调实践锻炼,从劳动中养成德行;还需建立可行制度,让制度约束学生。这些是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的环节。德育工作真实化、生活化是改变德育工作空洞说教倾向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在实践生活德育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道德体验-—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关注学生自我需求。
生活德育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道德体验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生活德育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 关注学生的现实道德需要, 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促成外在的道德教育与激发学生内在德性成长需要的整合。
针对目前少年儿童中的娇生惯养、依赖性强等特点,我校推出了体验教育活动,重点落在怎样让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低年级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体验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因此我们教育内容也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我们组织孩子们参与“新学期,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在家庭中、学校中、社会中积极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单亲家庭逐渐增多,高年级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有很大问题,班级里围绕着“沟通无极限”的主题,要求学生写感恩日记。有的同学这样就记述了一件感人的父子情深故事;有的同学把感激的话,用创编新童谣的形式表现出来;拉近了父子的感情距离,孩子与父亲得到了很好的沟通。许多家长看过以后,很受感动,有说“感谢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亲情教育,使我和儿子进行了一次很好的交流。”“我看到孩子的感恩日记,很感动。我会努力做一个更合格的父亲”。学生通过活动,感悟到父母亲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感恩于父母亲的谆谆教导。在一项项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心灵得到了净化。
2、契约——强调权利与义务,形成学生自我约束。
法国伟大思想家卢梭曾提出一个观点: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实施契约式德育,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道德成长过程的对话和引领;通过契约的多元功能,也能进一步焕发学生的自主性。它的教育形式新颖、活泼,互动性强,学生从心理上能积极地接受与响应,从而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践中,班级学生自主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全班绝大多数学生主动与教师签订行为发展契约,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养成。
曾经一个学生写字特别马虎,东倒西歪,大小不一,生活习惯也过于随便,如书本皱褶,文具凌乱等,对他进行多次规劝和告诫都不管用。有一次,老师发现当他知道认真做作业后可以获得一本自己爱看的书时,做作业便格外认真,字迹比平常清楚了许多。于是教师决定与他定个小小“契约”法,给这个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如果每天认真作业,讲究卫生,有了良好表现,就能得到奖励的“钱”——用硬纸做成的小圆纸片,上面写有1、2、5、10等点值。用“钱”可以换他喜欢的学习用品、活动。如对照字帖练100字,笔顺正确,可以得8分;作文每篇字数300以上,字迹工整,可以得15分;整理书包,可以得2分。如果某些行为违犯了契约上的规定,还要扣分。经过两个月的训练,这个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了,做作业花的时间少了,学习习惯大有改观,其他行为如卫生习惯,爱劳动,生活作息等也有明显进步。订立契约对有些比较调皮的孩子尤其管用,即使对那些懂事、听话的孩子,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平等、守约观念的好办法。
3. 实践锻炼——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好德行。
实践是生活德育实践最重要的途径。实践活动要体现面向生活、追求育人的价值,注重在方法上育人、在活动中育人,在交流中育人,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点拨、督促,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努力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升道德水平与道德认知。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生活常识与品德的教育,可以把学生的生活实践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安排,实施“我是生活的小能手”主题活动,设置了“家居巧安排”、“家庭卫生我会搞”、“我也来做做饭”、“今天我当家”等几个方面的实践,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受到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我校还因地制宜的挖掘和利用农村德育资源,紧扣“农时、农事、农情”这个主题,依靠少先队活动这个主要载体,策划组织系列乡村德育活动,通过班队、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学科活动,使学生在乡村德育活动中受教育、增才干。
4. 建立可行制度——让制度约束学生而不是教师的权威。
建立切实可行的学校德育制度,为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构设师生之间和谐的交往环境。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制度应该是依据国家德育制度由各个学校自主制定或采纳的德育制度,它不能做德育活动之外的“看客”,而应该深入到德育活动中去。
规范制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规定吗?当学生与校规校纪发生抵触时,首先应该静心地反思:我们的校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吗?多给学生一些对话权,让学生与行为规范对话,与规章制度对话,聆听学生对校规校纪的要求,最终创造性地将规范文字内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自律信念,彻底摈弃校规中的成人化、功利性成份。因此,我校还专门开展了“我来定校规”活动,各班级也由学生自主商议制定了《班级公约》,在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同学所能遵循的《班级公约》,从上课听课、做作业、遵规守纪到仪容仪表、卫生、好人好事等等都做出了相关的约定,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为学生理解接受,又让大部分学生明白了每天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然后全体学生一一签名,共同承诺认真遵守。在执行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护短。对于班上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能从《班级公约》中的纪律、仪容仪表、卫生、好人好事等方面给予鼓励。有了《班级公约》,遵规守纪的同学受到表扬和鼓励,调皮捣蛋的同学受到相应的公平的处置,这样做到了“有约可依、有约必依、执约必严、违约必究”,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的建设很快步入了正轨,而且管理起来也便捷了许多,良好的班风也逐渐建立了起来。
5、讨论(辩论)-—通过有趣形式让学生价值澄清。
德育不同于智育的特点之一是不宜过多地使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开展讨论(辩论)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比较高,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把学生带到活动中来,便可产生情理相融、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讨论(辩论)形式都受到学生的喜爱,亦适合德育活动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或分成两派辩论,所谓“理不辩不明”,于激烈的辩论中增长智慧,反省自身,端正认识,澄清看法,促进发展、进步。如果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参与的热情是相当高的。讨论(辩论)时,全班学生都相当投入,情绪高涨,甚至出现笑笑闹闹的场面,此时,必须做到两点,其一转变观念,不要有“简直是在胡闹”的思想,因为开展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经由活动调节课堂气氛、经由活动调节学生课堂情趣、经由活动体验经验,促使学生的情意状态、认识结构和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得到改组、重建和发展;其二要适时引导。讨论(辩论)结束后,要在学生情绪降温前,引导他们讨论由小品导出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当高,也易收到实效。
【参考资料】:
[1]周之良《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