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主页 >>艾丹丹教师主页>>案例反思>>阅览文章

数学课堂中有效作业设计初探

发表日期:2014/6/17 9:15:45 出处:本站 作者:刘志全 有774位读者读过

数学课堂中有效作业设计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却对如何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不够,所以布置的作业,存在模仿例题多,综合出新少;单纯计算多,应用表达少;独立完成多,合作互动少等弊端,学生做作业只是机械性的模仿活动,很少有自我的创新与思考,长期如此,不但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教师在认真备课、精心教学的同时,也应把作业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设计和把握,使教学与练习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实效。

本学年,我们数学教研组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讨论和研究“30+10模式”,即在课堂40分钟中,教师用于教学的时间占30分钟,然后针对当堂课所讲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题目,印制10分钟左右的有效作业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反馈。

下面我就结合本学期自己所教学的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谈一谈我在有效作业方面的一些设计与探索:

一、基础性作业。

设计作业时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基础性训练题或分散难点的单一题。比如我在教完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出了这样的几道基础作业:

A、一个长方体长12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这个图形最大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最小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是(   )。

B、做一个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的抽屉,至少需要木板多少平方厘米?

这些针对性的作业主要目的是巩固新知,它们是拓展、深化知识的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这类基础训练习题在作业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层次性作业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显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努力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设计作业时,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仿照例题设计几道变式题,用以巩固提高,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再设计一两道综合性强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选用。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之后,我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D、思考题:一个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做成一个深5厘米无盖的长方体铁盒,这个铁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其中A题基础题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也是上面提到的基础性作业;B和C题提倡鼓励学生思考完成;D题是思考题,要求学有余力、感兴趣的同学进行探索。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不仅可以自觉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还可以在达标基础上向高一层次的目标攀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兴趣性作业

重复、机械的作业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因而厌腻作业。所以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入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如学习完“体积和容积单位”知识后我布置了日记性作业进行练习:

今天早上7点,我从面积为3.5(  )的床上爬起来,挤了大约1(  )的牙膏刷了牙,放了一盆大约4(    )的温水,用一块20(    )的毛巾洗了脸,然后吃了一块大约300(   )的面包,喝了一杯150(   )的牛奶。最后我背起体积为8(  )大的书包,飞快地向400(  )以外的学校跑去。

这样的练习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境的“日记”,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充满情趣,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课后,还可让学生交流批改,通过改错练习,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探索性作业

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作业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真正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

如复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有关知识后,我安排了一个操作题: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同学们可以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计算一下每种长方体的表面积,思考:他们的表面积相同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通过摆和画,找到好几种不同的摆法,对体积以及体积单位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通过计算,对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的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表面积,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在探索中,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分析、检测问题,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快情感。虽然有些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得出结论,但他们由此形成的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正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生活、更有应用性、更令人兴奋!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面对这样“多彩的”作业,孩子会自愿的接受,他们会乐意设计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数学图画、一份份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数学学习也就会洋溢生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