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徐婧)

发表日期:2014/10/27 12:20:03 出处:本站 作者:查丽群 有907位读者读过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赛课偶得

江宁小学  徐婧

这次赛课收获颇丰,在一遍遍上课、磨课的过程中,我其实也在收获着平时所注意不到的。从第一遍上课说起,参考了几篇别人的教案,随之而来的就是“拿来主义”。我的目光只盯在了那一个个板块化设计,沾沾自喜于一些看似巧妙的勾连,于是出现了一些致命的问题。比如:1.问题的设置过于琐碎、随便,如蜻蜓点水。2.对课堂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导致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3. 片面追求信息量,以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取代了语言文字本身。4.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

那么,该如何弥补这些缺憾呢?教研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也渐渐明白了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真”。

一、明确语文姓“语”。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归属到“语言和文学”的领域,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种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美感体验的过程,教化与陶冶的过程,体验与唤醒的过程,理解与表达的过程。虽然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有综合性和多样性,但我们必须坚持语文的基础性、科学性。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穿了,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正如作家汪曾祺所言:“语言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作品的语言不是纯粹的外部的东西。语言和内容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

其实,古人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作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人认为古代的诵读就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这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应当全盘否定。于是,他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诚然,强迫学生诵读记忆有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李白假如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盛唐诗坛上独放异彩,名垂史册。事实证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调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况且课堂上教师无休止的分析也未必使每个学生都听得懂,因为还有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印证教师的讲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学生则会自觉规范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不就提高了吗?

(二) 重视模仿,强调创新。

大凡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多是以模仿起步。《朱子语类》上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可贵的是,古人不但重视模仿,而且还强调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清代学者唐彪在评论韩愈和欧阳修时说:“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以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所谓师其神,不见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由此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让学生通过模仿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学生能写出真心话,并不等于会写文章。写文章还要讲究章法、技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模仿好文章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优点。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课文就是例子。”因此,模仿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一道桥梁。事实上,许多老师也这样做了,但是他们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课文,没有做到古人所说的“师其神,不见其貌”,缺乏创新精神。古人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 注重文道统一,提倡文以载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把“文”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里所讲的“道”,有其封建性的糟粕,需要剔除,但“文道统一”的确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们所提倡的“文道统一”,就是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课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

(四) 运用启发式,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语》上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如何启发他的弟子谈各自的志向。老夫子循循善诱,弟子们畅所欲言。可见,启发式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滥觞,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

可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启发”,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课堂上无尽无休的提问,把语文课上成典型的“提问课”,这就是启发,这实在是对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的误解。“启发”一词含有打开之意,即通过教师的“启”去打开学生堵塞的思路,让其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自觉地获取知识。简单的知识,学生一看就懂,无需教师再去“启”,需要“启”的是那些复杂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占有材料,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审美储备,深人到课文的气韵精髓里去,把握住作者产生创作冲动的触点,或者是文本肌理的关键,找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问题的设计抓住文眼,引领了大范围、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每一个关键的句子和词语,使学生在文本中来回。这些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路搭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思维机器,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启发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摆正多媒体的“位置”。
   语文教学中,教师高品位的语言在课堂上能不断掀起高潮,使学生兴趣盎然,而多媒体只有与语言联系在一起时才是语文教学。反之,片面追求信息量,将大量与课文关联不大的信息输出给学生看,画面频频闪现,只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多媒体的作用应该严格控制在“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的范围内,而不能取代教师的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否则就是对语文的釜底抽薪,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语言之间的一个障碍了!当然,有人会产生疑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不是有些乏味和单调呢?其实,本色的语文就是不加人为修饰,不刻意雕琢,不故作矫情,不故弄虚玄,原色、原汁、原味。它不排除其他的辅助形式,但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求多、求全,但不要将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更不要让课件充斥整节课堂,以免喧宾夺主。

三、当好“主持人”的角色。
  语文新课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为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其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教学,而这种设计并非臆想的设计,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去设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这其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而应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即“主持人”的角色,它要求语文教师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观点,教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与评价,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能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要坚决否定,不能“只有不同的,没有不对的”。因而我们不应该把“主持人”的角色让位于学生,使自己陷于插不上嘴的尴尬局面,从而失去引导、点拨的机会。


  
总之,语文课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以渗透、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