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 >>阅览文章

课堂中数学活动有效性的两点思考(转)

发表日期:2010/3/11 10:19:34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77位读者读过

                课堂中数学活动有效性的两点思考
    
目标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课程设计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谈谈对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上学生是否有数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当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听讲、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积极建构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刻骨铭心;同时,体验的过程,伴随着理智的挑战、悟性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正所谓“听见了,就容易忘记;看见了,就容易记住;体验了,就理解于心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是某位教师对国标本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个梯形,你能给它部分取个名称嘛?
学生比划,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分别标明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怎样研究这个梯形的面积?
学生都楞住。

教师在已知梯形旁作出一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并使这2个图形可以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研究梯形的面积。
   “
梯形的面积计算”常见的教学范式是引导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学过的平面图形,最终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而该教师把本属于学生的数学活动给剥夺了,继而转变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最后在学生心里只形成枯燥无味的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所伴随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不到培养。
(二)、学生数学活动是否具有有效性
1
、数学活动的目标是否有效。
   
曾经有一位教师教学“统计时,要求学生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并要求通过贴水果画的方式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学生兴高采烈地活动着,慢慢发展到为水果的形状、颜色争论不休。此时,“游戏已湮没了“数学。数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思考,而不是刻意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作文章。有效的数学活动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预置有效的活动组织程序等。
2
、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有效。]
教学案例:两位教师同时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法一:

引入新课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自学教材95页,比比谁的收获大?
学生自学完,全班交流。
生1:我知道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2:我知道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
生3:我知道像 、 、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生4:我知道分数可以分成分子、分母和分数线三个部分。
……………
教法二:
教师选取“一半引入教学,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充分理解后。
师:分数是不是只有 一个呢?请你猜想一下,还有其他的分数嘛?
生: 、 、……
师:分数家族确实有许许多多成员,你们能利用手中的材料表示出一些分数嘛?(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

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两位教师虽然都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但在不同理念支撑下,活动产生的效能也不大不相同。第一位教师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学生只要阅读和记忆,除了一堆抽象死板的知识外,学生一无所获。后一位教师关注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参与动手实践,不但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满足了求知欲望,调动了学习热情,情感和态度得到了升华,同时,在经历分数的“再创造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从中学会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获得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数学活动追求在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数学活动应该让学生有数学思考、有发展变化的体验,有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3
、数学活动需要恰当的数学内容和形式。
新课程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组织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发现响应的数学规律或结论。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但并不是每个内容的学习都要操作、小组合作的。一些数学课堂的数学活动并不十分有效,主要原因是对怎样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考虑不周;过分追求“花样翻新,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安排小组活动。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不盲目屈从权威,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无论教学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关,我们为师者都要时刻把握方向,引领学生不断地去感悟文化、习得智慧、丰富人生,实现发展学生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