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我们的学生该怎样学(朱明蕾)

发表日期:2015/5/4 7:39:33 出处:本站 作者:朱明蕾 有808位读者读过

我们的学生该怎样学

在大喊“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份1934 年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却让我无比感动。将我们今日挂在嘴边的大道理与其中的学生行为建议一对比,我深感汗颜:当今素质教育为何不奏效?因为我们没有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对他们说。

这所小学是陶行知的弟子汪达之创办的。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从前的教育是“读死书,读书死!舍书本外无教育,所以造成许许多多‘书呆子’”。现在要从整个生活出发,过整个生活,受整个的教育。

纲要细化到具体的二十九条(学生每天具体时间干什么事),所有的内容无不紧紧扣住“生活目标”:康健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和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其目的显然是想通过具体切实而又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全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透过这份大纲,能看出制定者试图由此来建构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然等关系的良苦用心。

从老师处学“剑意”

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不仅是一位武学大师,而且更是一位德高望重、治学精湛,同时又不失人情味的一代名师。即使放到今天,他也绝对称得上是名师的典范了。

作为老师来说,教出一两个好徒弟不算什么,但能把资质、秉性皆不相同的弟子全都调教成综合素质极高的人才,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在《倚天屠龙记》中第二十四回“太极初传柔克刚”里,其当着外人的面现场传授徒孙张无忌太极剑一节,足以让我们领略这位名师不拘一格、风姿卓异的治学风采。这样奇怪的授课,却让张无忌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孩子轻松打败了前来挑战的剑术高手。我们来看这堂课究竟有何奥妙。

张三丰授剑有“三奇”,在于这堂课传授的不是剑招,而是“剑意”。剑招是公式、知识,剑意是规律,也即所谓的“道”,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处理问题的能力,它既存在于技艺之内,又超越于技艺之上。如果说剑招是科学,那么剑意就是哲学。

这剑招谁都可以学习,可这剑意能不能学到身上,可就要看个人的基础了。张三丰了解张无忌的太极拳底子,传授这套太极剑是因材施教。所以当众授剑未尝不可。

既然“剑意”比剑招重要,那么在实战中就不能局限于一招一式。遵循“剑意”,临场发挥才最重要。张无忌忘掉的是“剑招”,记住的是“剑意”,也就是记住了太极剑的本质,记住了太极剑的规律。然后他通过自己的领会,进行融会贯通,临阵对敌的时候挥洒自如,心中竟无半点渣滓,以意运剑,没有一招和张三丰所教的剑招相同,却打败了强敌。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能力,这就是“剑意”。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教书,越教越薄,薄到最后,一页纸都没有了。那时候所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这与张三丰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也与《笑傲江湖》中风清扬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有相似之处——只有把那些“死”的知识忘掉,使其转化为“活”的“道”,才能在创新、创造中从容地解决一个个难题,无往而不胜。

帮助学生做到心无所囿,不受一招一式所局限,进而放手去创造,张三丰用一堂课教出了一个武林高手,也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教每一个孩子。

从父母处学自信

教育学家们在深入研究后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们就会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用努力进取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当务之急不是让孩子学认多少字,背多少诗,做多少道题,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细小的感觉,给孩子培养出一份自信心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能做到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他们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所以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逼着孩子去代为完成。他们知道每个孩子各有特点,会鼓励孩子做他自己,扬长避短,相信孩子最终都会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父母的尊重是孩子自信。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都要尊重他。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他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他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他不善表达,但是他体育好。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项得以发挥,从而确立他的自信。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因为没有人给他示范过。

从社会中学一些“无用的东西

20 世纪70 年代,韩国一个小女孩出于好玩学起了中文。当时的中国很穷,跟韩国连外交关系都没有,学中文有什么用呢?很多人不解。世事难料。谁也想不到,进入21世纪,中国忽然就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在家做全职太太,照顾着三个孩子。金融危机爆发,有一天丈夫突然失去工作。这位太太愁得一夜未眠,忽然想起自己的一技之长:会说中文!求职申请发出,很快收到了五家公司的面试通知。不久,她就携全家到上海一家韩国公司就职了。

又想到了达尔文,小时候整天“不务正业”:看蚂蚁窝,捉蝴蝶,研究臭虫,就是不愿学习。大家都认为他除了打鸟、养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样都不会干。可是,达尔文就是从这些“无用”的事情中,成就了一番伟业,改变了人类对生命进化的认识。

其实,人类真正的幸福,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带来的。音乐有用吗?美术有用吗?文学有用吗?从果腹和蔽体的角度看,都没用。可是,假如这世界上没有了歌声,没有了绘画,没有了文学,人类的生活不可想象。我们只要孩子们能够借此跟自然、跟大地亲近些再亲近些,能够在这种亲近中释放天性,获得乐趣,就足够了。也许,这就是最大的“用”:让一个人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因为,这段不可重复的美妙生活,可以滋养他的一生;可以让他在成年之后,心灵不会有阴影,不会有扭曲。

台湾心理学家游桂乾先生童年时代的生活充满了爬树、游泳、垂钓、摸蚬……全是些无用之事,“可是这样的小学生活,却是我活至现在为止最美的时光,我常常在夜阑人静时想起这一段,嘴角仍会泛出一抹浅浅的笑”。

也许社会更多的是给孩子一些自由,他们便可以收获更多“无用”的东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课程目标从过去的一维发展为今天的三维,从平面变为立体——我们不仅要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果呢,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全部的生命时光都在为了“有用”而努力着,忙碌着。他们大概是世界上青少年群体中最“忙”的一族了。“忙”这个字很有意思:左右结构,解读出来就是“心”“亡”了。一个“心”“亡”了的孩子,一个从小没有享受过自由、闲暇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指望他们产生什么思想、智慧、个性?这样成长起来的人,很难拥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