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校园资讯 >>阅览文章
江宁解放前的私塾学校
发表日期:2007/11/21 14:54:1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226位读者读过
辛亥革命后,江宁镇有“劝学所”,塾师有蒋树庭、张伯高,北伐后任国民党党江宁县党部监察委员的王芝芳就读过该校。
30年代,学校名称是“江宁县第九区实验小学”,校长张宝生,南京人(以前有朱崇吾)。1933年(民国22年),江宁镇小学名称是“江宁自治实验县第二学区中心小学”,中心小学辅导全区14个乡镇(江宁镇、板桥镇、铜井镇、牧龙镇、陆郞镇谷里镇、和中、正、和、平、国、风、雅、颂等)校长先是张宝生,后来有蔡兆源、查××、赵立等。
抗战前夕,江宁镇中心小学校长是赵立,浙江人,中国大学教育系毕业。期间,教师有王宗祐(王助吾,盐城人),包师伯,阮澄(上海人),洪梦痕(仪征人,栖霞师范毕业),陈亮(浙江人),傅衡俊、藏××、董苕秀(女 南京人)。
抗战前夕,江宁镇小学在解放前是黄金时期,不管是学校设备,师资质量,都是挺好的,那时也只有五个班级(五、六年级是复式班)学生约300人,教师七人(另有一位文书,只管抄写等事,江宁镇白马庙人,朱××)。
当时教师工资:赵立(校长)60元(他是大学教育系毕业),王宗祐40元,包师伯、洪梦痕都是32元,其余教师都是师范毕业,最低28元。唯有文书朱××月津贴5元,他是白马庙人,他有时回白马庙小学。
抗战前,江宁镇小学校址,就是现在镇政府范围内,校址比现在政府大的多。
抗日战争前,学校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
(1)1936年“六三禁烟节,联合各界人士召开禁烟活动大会”。
(2) 1936年第二学区学举行童子军大检阅,全学区14个乡镇的童子军2000多人集中在大操场(大操场在净居寺,现在镇自来水厂下面)。大会总教练员是洪梦痕老师。
(3) 经常召开文艺活动大会,撘戏台公演欢迎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来参观。演出节目除话剧、双簧、魔术外,更多的节目是歌咏、舞蹈。歌咏有《大路歌》、《载路先锋》、《毕业歌》、《铁血歌》、《渔光曲》。舞蹈有黎锦照创作的《小小画家》,苏联民歌《伏尔加河进行曲》等。
抗日战争前,江宁镇小学教师,最有影响的是知名教师洪梦痕,他是江苏仪征人,栖霞师范毕业。洪老师多才多艺,除擅长国语(现在叫语文)算术(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劳动课外,并任全校童子军教练员。
洪梦痕老师任教国语课时,除使用开明书局出版的国语课本外,并自己编著江宁镇《乡土教师》10多本。
在“实验小学”期间,江宁镇中心小学有孙家村分校,高桥有基督教江宁镇福音堂办的小学,另外三山营、白马庙、新庵、仙人矶、司家庄,福来庵、方旗庙、二圣庵都有了小学。到抗战前夕,农村普遍有了小学,私塾逐渐减少了。
抗战期间,(1937-1945)江宁镇教育事业一直陷于低谷,市镇和四周农村都纷纷办起了私塾。此时,市镇上私塾的塾师有张仲奇(张伯高的弟弟),周兴邦,四周农村私塾有褚大亁(宅前村人),顾宜和(方旗庙一带),徐汝兴(竺塘),刘家金(王家庄)等。私塾课程主要是四书和古文,千家诗等,往往先生也是一知半解,学生只是囫囵呑枣了。
在当时农村私塾中,真正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的要算宅家的褚大亁了。褚大亁现在建中村宅前村人,此人读书很多,对诗词有很好的功底。他曾在方旗庙、林村、仙人矾开馆授课。
八年抗战时期,直至日本投降至南京解放,12年时间内,江宁镇小学校长都是童庆云。八年抗战期间,江宁镇教育事业陷于最低潮,据说江宁镇小学曾开日语课,曾有日军“太君”去授日语课,老师教学生唱日本歌曲,欢迎日本“太君”。此时家长们宁愿把孩子送去上私塾,也不愿意让孩子去上小学。
日本投降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教育当局的督促,江宁镇小学的工作有了起色,此时,四周农村也纷纷办起了国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