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 >>阅览文章

评课记录(二十六)

发表日期:2015/11/11 12:50:41 出处:本站 作者:严小牛 有454位读者读过

                                   江宁小学教师公开课评价

第 十一 周  星期二                              2015年  11  月 10   日

评课人

魏陈陈

所在备课组

中年级语文组

执教人

徐婧

 年级学科

四语

 评课时间

11.10

执教课题

23.雾凇

听了徐婧老师的《雾凇》一课,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语言文字的应用,重点在应用。课堂的特色在于让学生学习完之后在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说明性的文章本来就不太好上,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内容也没有一般的文章生动有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使用教学手段,出示完过程性的词语,然后由扶到放。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者,而是一个引路人、组织者,所以整堂课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中层层递进,深入核心。本课杨老师以“雾凇”形成为核心,先让学生体会理解三个词语,如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从这三个词语魏切入点,再体会奇观形成的条件有两点:1.需要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在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围绕中心句进行解读,饱和的水汽存在于松花江上游的水库里,还比较了为什么长三角的长江三峡水电站的水库里有饱和的水汽为什么形成不了雾凇?引导学生得出遇冷凝结是雾凇形成的的条件,最后在分析雾凇形成的过程是缓慢的,指导学生找出渐渐的、模糊、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等词语,说明雾凇的形成十分缓慢,并且指导学生朗读。最后还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整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课堂结构完整。在教学中徐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读书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觉得有些问题值得商榷,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关于朗读,我认为是学生在对课文真正领悟、体会,对文本语言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后情感的迸发。在教学中徐老师将重点字词在课件中出示,是不是将学生体悟过程简化了,是不是将文本的作用弱化了。学生虽然感受到了语句之美,但我觉得感受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四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词语的出示少一些为好。

另外,整节课教师设计紧凑细致,但总觉得教师“牵”得太多,“放”得不够,学生跟着老师牵的线一步一步地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时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最后将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教师预设的越多,课堂生成就越少,而课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