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主页 >>袁大静教师主页>>案例反思>>阅览文章

情韵绵长,感人心弦

发表日期:2010/3/10 14:02:1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770位读者读过

 

                 情韵绵长,感人心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育人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审美的教学,审美即情感,情感即人生。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思维的艺术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凝聚着人类情感的精华。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曾为父母之间那如茉莉一般的,让人回味绵长的爱而深深感动 ;因为毛泽东的那一句无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而慷慨激昂;也曾为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而踌躇满志;为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而愁绪满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折不挠的海伦?凯勒,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勇敢顽强的鲁滨逊,痴迷于昆虫的法布尔……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曾经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我们在一次次的心灵撞击中受到智慧的启迪,得到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的真谛,扬起生活的风帆。如果是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堂,将是多么空洞的说教,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将在毫无激情的课堂上枯萎死去。我们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把一堂课当作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领悟真谛,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
  一、文中找情——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善、美,文中奔涌着的那浓浓的情。语文的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我们的语文课本,收集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娴雅精致、脍炙人口,饱含了人类的深厚情感,融真善美于一体。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钻研教材,挖掘全面的情感因素,把积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合为一体。
  《船长》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小说。小说以沉船与逃难为叙述的顺序,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船长形象。文章情节感人,文字隽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每次读过课文之后,我的心就犹如汹涌的海涛一般,始终难以平静。细究原因,除却敬佩船长那舍己救人、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精神之外,更多的是对船长这位英雄陨落的痛惜。船在人在,船亡人亡”——古老的航海传统令人肃然起敬,又让人顿生不解:为何船长就不能于最后时刻实施自救?为什么就不能让这第61个也能平安回家?
  随着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文本,走进哈尔威船长,去仰视这位英雄时,我忽然领悟到了责任这两个字的分量。船长的舍己为人,船长的保护弱小,船长的将生死置之度外……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责任。在今天这样一个浮华、烦躁,个人色彩浓郁的今天,责任这两个字是多么的可贵!我想,船长最后的殉职正是其责任的表现,在他的心目中,他要负责的不仅仅是自己船上的乘客,不仅仅是船员,还有那承载了船长光荣与梦想的诺曼底号轮船……
  在有了这样的感悟之后,我在教学中就紧紧地围绕了责任这两个字来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使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更关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性。文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句子: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些句子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船长,你的名字叫英雄!可为什么船长是英雄呢?因为他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因为他坚守着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责任,是这份责任使船长沉着,成功地实施了救援;是这份责任使船长在慌乱的人群面前,从容镇定地面对;在灾难面前,是这份责任使船长机智冷静的指挥,拯救了所有人,却唯独忽略了自己;在死亡面前,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地选择了与船同在,默默向大家宣告了什么叫责任!学生在感受着伟大的人格魅力的过程中,教室里一片静默,每一颗稚嫩的心灵都被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纯真的灵魂都经受了一次洗礼。
  正如托尔斯泰说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当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的时候,同时也是一次自我教育、自我熏陶的过程。我们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为教材中体现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正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二、句中悟情——情到深处人自醉,爱到深时心不悔。            
  文本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爆发、心理升华的产物,是经过了反复锤炼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因此,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锤炼的语言精华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感受其精妙,领会其佳处,把握其规律,从而使学生感受语言学习的情趣,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这就要求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咬文嚼字,推敲关键词句,把握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所谓的咬文嚼字就是对那些言简意明的关键词句作细细的品味,悟出其蕴涵的深意。当我们把词句的分析与贯穿全文的心理体验、深刻寓意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挖掘蕴涵于词句中的情感因素,从而领悟到课文的要旨。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柳树。课文以柳喻理,告诉人们在遭遇人生的艰难困境时,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以这株柳树的巍巍然撑立刻画出它强大的生命伟力,揭示出人生的哲理。
  无疑,撑立这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以此为线,就能让文中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就能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得以凝聚。要使撑立这个词在课堂上凸现出来,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壮丽的风景,就必须要给撑立找到一个丰厚的文本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满,巍然屹立,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这一株神奇之柳的高大形象。
  在教学中,我先出示这样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来感受这一株柳的高大而粗壮;抓住生铁铁锭的色泽苍郁深沉独特锻铸来体会这一株柳的粗实而坚硬。
为使学生对这一株柳的撑立有更深刻的理解,我继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来谈感受。手掌用力即为,难道这个撑立就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让学生在自读品悟第六、七两个自然段后,进一步体会这一株柳在高原上撑立得不容易。学生很快就能从年复一年一茬一茬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词句中感受到了这一株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经历,这种磨难,这种坚持,才锻铸了它的精神,才使它能显得如此粗实而坚硬。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就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在这节语文课上,我引领着学生由词切入,读出形象,读出精神。读懂了一个词撑立,同时也就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何而发?我想: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三、想中入情——月华过处风来惹,情不自禁心跳时。
  神与物游,心与理合,要想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就离不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静思默想与浮想联翩。没有学生的静思默想,就不可能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体验与解读,也就谈不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而没有浮想联翩,我们也就无法体会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感受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也就不可能读出草原天涯碧草安塞腰鼓奇伟磅礴”……我们只有紧紧地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静思默想与浮想联翩,调动起学生的有效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各种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同时,也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学习《示儿》这首诗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一幅幅家国残破图,陆游北望山河的凄凉晚景图,同时配以忧伤的曲调,此时,教师那缓慢而动情的叙述响起:一个风雨飘摇的黄昏,一盏忽明忽灭的烛火,一个躺在病榻上的垂暮的老人,他颤颤巍巍地,想要握紧手中的笔,可最终,他的手还是无力地垂了下来……此刻,那一幕幕国破家亡的场景又一次清晰的闪现在他的眼前。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何止千千万万;就连一代枭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最后的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却始终没有减退,恢复山河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全诗短短二十多字化为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壮歌,学生心中的滚滚情感就如同是那黄昏中不止的风雨,激烈而澎湃。
  课上到这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实现了超越,达到了读书的高峰体验。阿? 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情感教育也就是艺术化的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内驱力,能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