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论差异

发表日期:2015/12/4 9:00:38 出处:本站 作者:李明欢 有459位读者读过

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浅读了一番,觉得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我可以说已经大致熟悉了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可能不是面面俱到,但也可以说能做到闻言识人了。哪个孩子调皮些,哪个孩子爱耍小聪明些,哪个孩子又爱偷懒些......这些我也都看在眼里了。也正是因为看在了眼里,让我更深地体会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给予,更多的应该是热情的付出,用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藏在身体里的巨大的潜能。

正像每一片树叶都形态各异一样,每一个孩子也都想法各异、能力各异、能接受的事物也各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文中曾这样说道: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脑力劳动领域”的差异。既然有差异,那就不应该以同一标准去要求这些孩子,以至于最终导致“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甚至无可救药”的孩子的出现。

这就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课堂外考虑更多的能让所有孩子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的因素。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时常会思考:在课堂的四十分钟里,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也许很少有老师会思考:这节课,对于这个学生的难点是什么?对于那个学生的难点是什么?我要如何兼顾学得快的学生与学得慢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的理解进度?我要如何设计出能使他们都能掌握本节课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也许这就是“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纪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的原因吧!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除此之外,很多儿童在上课时会表现出调皮、做小动作、爱讲与课堂无关的话的现象,这是很多老师时常抱怨,也很厌烦的一件事,我的课堂也时常会发生这样的事。但是,回想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突然觉得:这原因不在学生身上,而是在我们老师身上。所以问题就转变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专心上好每一节课。也许你会提到“兴趣”这个词。没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的课堂能够使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孩子就会很乐意与你互动,自然不会在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兴趣,还在于:你是否能设法在这节课里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如果能,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对不会发生的。这似乎又为我们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创造了一个可行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同样指向学生的差异性。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了,才能产生出为学生量身定做的问题体系,也才能考虑到哪些问题或作业适合哪些孩子。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孩子参与课堂上每项活动的积极性。

“无效劳动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作为一个活跃在第一线的老师,也许很难保证自己能使每一堂课都充满意义,使每个学生在课上都完全学会老师想让其理解的每一项内容,但是,这将成为每一位教师奋斗的目标;也许很难做到伊.格.特卡琴柯老师那样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而为每一个学生精心挑选出适合他们的作业,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往这一方面努力。相信有一天,我们能做得更好;相信有一天,我们的课堂上也将只能看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一张张欢快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