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读齐邦媛《巨流河》有感(魏雯雯)
发表日期:2016/4/7 12:38:47 出处:本站 作者:谢小庆 有683位读者读过
读《巨流河》有感
江宁小学 魏雯雯
读这本书,触动最大的是齐邦媛在乐山求学时期,在老师朱光潜的指导下,她整日浸淫在雪莱、济慈、华兹华斯、莎士比亚中。此外,还有少女心中的空军英雄张大飞每周一次的来信。
那时她十六七岁,从东北到南京,经武汉至湖南,再到中国的西南边,穿过了大半个中国。日本的飞机占领着天空,死神一般。曾经一片欣欣之景的南京成为一座鬼城,国军节节败退,人命飘摇。
少女时期的她能看见听见这些,但是不可能拿起武器也不可能参与到政治和抗战当中。
那时候的武大,朱光潜任外文系主任,他丰厚的学识将课堂变成天堂一样神圣之所。齐邦媛背诵英诗,被西风颂的肃杀萧条所撼动。躲在一方临着湖边的草地上,她成为第一个在那湖边背诵济慈的中国女子。没有夜莺却有布谷鸟,有星空,在此之间她找到一种信仰——美,自然的美。
还有张大飞,曾经在她家中断断续续讲完自己父亲怎样被烧死的男孩,也是让十三岁的齐邦媛初次知晓什么叫做战争的人。他曾经在大风中领她回家,给她写无数的信件,穿着军大衣从远方渐渐走近,短暂的亲近,又是长久的分离。
齐邦媛在书中数次写到,自己与张大飞的感情并非仅仅爱情那么简单。一个是英雄的空中斗士,一个是不谙世事的女大学生,因此齐邦媛嘲笑自己那些女文艺青年的信件,抵达不了张大飞广阔的蓝天。
而张大飞深刻认识到自己命运的不可确定性,即便有深刻而长久的感情,亦无法面对命运的无常和战争的残酷。所以他克制并极少谈及爱这个字眼。二人之间靠信件维系,是一种暧昧却、脆弱却又极为深刻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二人各自世界中最好的部分。
我在想,如果张大飞没有死,他们会怎样?齐邦媛常常觉得自己之后的选择,不管到南京还是去台湾还是在七十高龄再次回到南京,都冥冥之中受到张大飞的指引。以至于在被
半生缘中曼桢说,一个人老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两件事情可以拿来说一说的,如果那时候我跟世钧结婚,生了几个孩子,那就不是一个故事了。
也许对齐邦媛而言也是这样。她与这位空军英雄之间,靠信件维系的那根看不见的丝线,由少年人的情愫、特定的战争环境和灵魂交流编织而成。
在张大飞的信件中。齐邦媛任凭自己的灵魂在其中畅游融合,难分难解。反之亦然。
这段故事或许像很多人展示了一种古典爱情的珍贵之处,而这种东西,或许只有在年轻时才可能发生。
那时候,很多事情都看不明白,但会被一首诗震撼,也会被窗外的星空深深吸引,同样被一个遥远的人和他的一封信牢牢牵扯住。这些,都是最美好最高贵的感情,真正的不食人间烟火。
幻想和纯真的能力,大部分时候只是年轻时候的恩赐,此后再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