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真诚的对话,让沉默的大多数开口说(徐婧)

发表日期:2016/4/12 20:15:14 出处:本站 作者:徐婧 有623位读者读过

真诚的对话,让沉默的大多数开口说

江宁小学  徐婧

 

语文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社会民主化、个性化精神在教学中的回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缺乏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培育,缺乏对学生人文的关怀,不自觉地使语文阅读学习脱离人的主体精神经验,使之成为一种空壳的、不关注人的纯技能训练,这种不关注语文背后的生命精神,不关注人的个性与体验,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沙漠和情感的荒原。因此,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始终呼唤“对话”。

然而,在这种对话中,充当对话主角的是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辩的学生,多数学生是听众,特别是那些基础不好、思考速度缓慢、不善言谈、缺少自信的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对话的旁观者,也就是“沉默的大多数”。缺失了“对话”的真实,那么什么样的“对话”才是真诚有效的?我进行了如下的思考:

1.真诚的对话要学会尊重

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次期末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这样一个漫画题:一个小孩戴着皇冠,扬着头,挺着胸,站在高高地椅子上,他的父亲低着头,弯着腰,捧着衣服,跪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的母亲则躲在门外,面露喜色。显然,这一幅漫画,讽刺的是那些娇惯孩子的父母,把孩子惯成了小皇帝。然而当孩子拿到这样的题目时,他是这样写的::“一个小孩不穿衣服,父母万般无赖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儿子头戴皇冠扮皇帝,再捧出衣服,儿子才高兴的穿上。我要是有这样的父母就好了。”虽然现在提倡个性化,但小孩的这种解读是断不能接受的。于是小孩的父亲跟他展开了对话,父亲先肯定了他想象丰富(他描写了文中父母为了哄儿子穿衣服,想尽了各种办法),然后提醒他观察孩子和父亲的姿势、神情,孩子看了一会儿说:“这个孩子太傲慢无礼了,这个父亲怎么能给儿子跪着呢?”父亲接着说说:“其实这正是作者想让你看到的,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在父母或爷爷奶奶的过分宠爱下,变得自私任性,蛮横无礼,俨然是一个个小皇帝。你想作这样的孩子吗?你想有这样的父母吗?”孩子已经明白了,可他懒,不想重写,就对父亲说:“我们老师说的看我们自己怎么写都可以。”父亲焦急于孩子的懒散便对他说:“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已经做完了,质量怎么样,你自己清楚,我不会让你重写,看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说完父亲便走开了,等第二天再检查的时候,孩子已经完成了。这是一次有效的父子教育对话,孩子的作业改了,说明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孩子说了“老师说的看我们自己怎么写都可以。”父亲却以“质量怎么样”提醒孩子,这个改,是不是有教孩子说假话的嫌疑?孩子的作文改了,就应该和孩子再一次沟通,作文要保持真实的自我,父亲提出的作业质量,只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而不是让孩子如此去作秀。教育就是求真,失真就没有自我,也就没有创新。然后告诉孩子,人格是平等的,不应该把人分成等级,用有色眼睛去看。

在对话教育中,父亲自己追求的现实利益,父亲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没有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如果教育者不认识到学生的需要和他们一样重要,就不可能有真诚的对话。

2.真诚的对话要勇敢试错

上次参加友善用脑活动时,对北京老师的一节课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在讲解“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先是让学生大胆假设,结果有学生做出“两条边之和可能大于第三边”这样的假设,在我们已经建构知识框架的人的眼中,这样的答案无疑是与正确答案南辕北辙了。但是细心的老师并没有急着去干预,急着去粗暴地判断对错,而是将假设先写在了黑板上,让学生用同学们提出的假设去大胆验证。结果在学生屡次验证过程中,是同学们自己推翻了这个结论。这节课听到这里就已经被老师的智慧所折服。这让我明白了一个有对话意识的人所进行的对话,决不是要消灭一切与我不一致的人的意识,更不能因为别人同我不一致,就要千方百计地取消这种不一致。对话意识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的不一致乃是这个多样性世界的自然,一切与我们不一致的人和观点不仅都有权利存在,而且很可能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有利,因为同那些与我们不一致的人或物对话,可以生成新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没有对话意识,即使使用了纯熟而优美的语言,在谈话中有问答形式,问答中花样百出,那也只是机械的问答——没有对话意识的问答,绝非真正的对话;有了平等的对话意识,有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关生和共存的愿望,即使不用问答形式,也能造成一种丰富的对话。

书本前言部分小林老师的一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教室,锻炼我们的地方。专心听到最后——锻炼了耳朵;专心地观察发现——锻炼了眼睛;清楚明白地说话——锻炼了嘴巴;开动脑筋思考——锻炼了头脑。锻炼,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而对话就是教室里的人调动身体的全部器官,与自己与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与物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在此过程中进行学习,是在以实验和观察作为媒介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进行的。学生作为对话者,一切只有融入他的精神视野,意义才能真正生成,也就是说,没有学生自身的感悟,一切都没有意义,或只有负面的意义。意义既不可能被灌输传授,也不可能被接受,它不是在教师的头脑里,也不是在课文的言语中,不可能被给予、被移植、被粘贴,而只能被感悟。感悟只发生于感悟者的心灵中,是他的精神生命在对话中碰撞出来的火花,它不是通过训诲、传授可以被掌握的。

归根结底,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勉强”,“对话”教学用《静悄悄的革命的一句话》就是:对话是把潜藏在沉默背后的声音编织成语言的合作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