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 >>阅览文章

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发表日期:2016/4/14 10:30:58 出处:本站 作者:严小牛 有436位读者读过

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三年级《赶海》“同课异构”教学听课心得

马勇

听两节三年级《赶海》“同课异构”课时,我一直在思考: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包括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我觉得后者三点更值得语文学科教师深入关注与深刻思考。因此,我们学校和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在各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基于核心素养开展课堂教学,把握核心素养这一制高点,就把握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友善用脑理念提出者克里斯蒂·玛丽·沃德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如果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我们需要给予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我们的教师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去引导或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素养。而这些关键能力的获得,是重在学校和老师赋予,但凡学校之外能习得的、不需要教师施予作用的可不必老师过于费心。

其实,我一直认为一切教育的本质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的本质上都是自学。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可以注重以下几方面:

要体现以学定教。我们两课上都有应用了导学案,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就其运用的效果还是有差别的,史老师的课只局限于表面的出示,课上没有真正将课前学生习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与重点指导,因此也没有达到以学定教的效果。钱彬教师相比之下,应用得较为熟稔,首先表现在能结合学案,提炼学生重点需要掌握的和没有掌握好的字词进行着重指导,至于学生会的就没有教,省下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这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课堂的实效。史老师的小组合作规则定得较为具体,特别是关于“演”的目标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亮点,可惜学生在汇报反馈时,教师没能用好。教师应该利用这一个具体明确的规则引导来学生,并结合评价以更好结合关键词语体会赶海之趣。当然这是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两节课上,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习小组活动的组织管理,加强小组间合作活动指导与协调,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规则,教会学生展示反馈的方法,甚至是说话的基本范式,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补充和质疑。以激发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丰富小组合作的成果,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孩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并在其中各有所得,各取所需。

要追求简洁有效。小语姓“小”,即使姓“小”,就要把准教学目标,教得简简单单,明确有效。我觉得教学设计不必太刻意,环环紧扣未必就好,一节课可以设计几个板块,但开展哪些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要求要心中有数;教学过程力求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要通过让学生提问,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如钱老师的课上,问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个词用得最好,然后引导同桌学生演一演,再与老师演一演,再带着感觉读一读,最后再品一品从中读出什么心情。如此设计,条理清楚,训练扎实,以后学生遇到文本,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这便是我们语文课文这样的例子的示范作用,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上所要给学生带来最有价值的东西。简简单单,还应表现在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简练而生动,能少讲且少讲,能不讲就不讲。剩下的时间还给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分享。课的内容可能简洁了,教师话少了,但内涵更丰富了,形式更多样了,学生更自主了。教师则做好前期工作的准备,课堂活动中的调控与评价,关于学习内容的深化……

要突出课时重点。语文课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除了听老师讲、做习题,还必须融入一些事关学习真正发生的要素,这些要素除了学生的肢体参加之外,还必须有目标参与、思维参与、情感与个性参与……目标参与,即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一篇文本的内容很多,是不是都是所有内容一网打尽,我看没必要,也不可能做到。课文无非只是个例子,我们只是依据它的内容来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因此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课堂上才能把握重点,抓大放小。思维参与,即要培养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通过问题的设计,合作小组的碰撞,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也学会融会贯通;还可以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情感与个性参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关于“阅读教学”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便是情感的参与。其中还“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体验和思考……”这便体现到个性的参与。

要把握学科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的课堂要做到言意兼得,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过去乃至现今,还有一些人过于侧重于语文课文本中的价值意图与情感倾向,而将语文课不知不觉上成了思品课。我一直觉得,对于学生一看便明了的问题,我们可以不说或少说,而要让学生能掌握习得的方法,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指向习作的创作。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也要知道作者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如赶海中关于“追浪花”的部分,“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是因为先写远景,眼前最广阔的风景;作者怎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我对赶海的兴趣,对大海的喜爱。为什么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这一句来写,可以仿写一句,来表达你对大海的情感。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握关键词来让学生体会文本感情,为什么要有感情地朗读,为什么要指向写作,便很明确了。这才是我们语文的教学目标。

要转变师生角色。我们一直认为,学生不是教会的,其实学生是不需要你过度教化,你的教化只是你一厢情愿完成教学任务的借口罢了,至于结果如何,效率几成,大家心中自知。英国教育家、经济学家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孩子自我发展。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慕课教学,翻转课堂等借助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学生已经在知识层面、思维方式、学习策略等方面与我们传统习惯已有天壤之别,前一阶段智能电脑与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的对弈,同时韩国也报道智能机器人可以替代记者撰稿的报道,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都需要转变角色。转变教师的角色,就是让学于课堂,提供学习的空间,指导学习的方法,评价过程的优劣,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也真正从一个教书匠而变成一个智慧的教育人。也许那一天,我们才真正行使的教育者的权利,才真正体现教育者的价值。也正验证爱因斯坦所说的:什么是教育,当你忘记了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剩下的便是教育。这或许正是教育所寻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