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 >>阅览文章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6/4/26 11:59:07 出处:本站 作者:严小牛 有545位读者读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江宁小学   严小牛

因为公开课上的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就这一篇课文完整的教学思路说说:

一、自读自悟,大胆质疑。

这篇文章从课题看就能让读者产生大量的疑问: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谁揭开的?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紧接着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书,学生初读了课文,很容易就能找到这些问题在文章所在的位置。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预习案,进行字词的讨论学习。解决了字词障碍,因为之前的化整为零,这个时候可以再按照部分来再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感悟人生”,我觉得对于课文的理解表面上简单,其实深入思考还是很难的。所以在学习“谜底”部分时,首先引导学生就这段文字,同桌讨论:造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内因和外因。小小的合作学生很容易找到“东坡雪大,西坡雪小”“雪松这个本领”。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雪松有什么本领?要求学生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学生找到了“特殊的风向”是造成“东坡雪大,西坡雪小”的原因。我又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注意“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

2、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后面的“启示”。我又安排了学生进行讨论:雪松是懦夫还是智者、勇者。因为害怕学生不能深入讨论,所以我又将这个大问题细分出了三个小问题:1、雪松面对暴雪没有迎面抗争就选择了弯曲,这难道不是懦夫的表现?2、雪松如果像其他杂树那样,坚决不弯曲,即使被风雪摧毁,也是英雄的壮举。3、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作者希望当时的南宋政权“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宁死不降。那林升在《题临安邸》讽刺南宋政权“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不是矛盾吗?南宋政权是“弯曲”吗?为什么?我是想借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理解“弯曲”的前提是“积到一定程度”(也是后文的“有时”),也就是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首先应该正面抗争;“弯曲”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自己,还为了“以求反弹的机会”。可是学生并没有在这里深入展开讨论,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为什么。第三个小问题如果说难的话,其实,我班的学生在学习《夏日绝句》的时候就已经补充学习了《题临安邸》,学生应该有讨论的基础。我课后想想,平时的语文课堂安排讨论的时候,也总是那么几个优秀的学生在讨论发言,更多的学生还是在旁观。我想一是,我们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一直不够民主,学生渐渐失去了参与课堂的热情;二是,我们对小组的建立,小组长的培养,讨论流程的分工合作要求做的都不够细致,更多的时候都是临时抱佛脚,这样的小组合作完全流于形式,或者说那只是个别优秀学生的舞台。

三、向外拓展,延伸学习。

本节课,我向外拓展延伸的主要是学习“弯曲”和“正面抗争”两类的成语和俗语。因为常教六年级,明白这也是考试当中经常涉及到的,必须掌握。在学法指导上,我们集体备课中讨论了“施法自然”的写作方法,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点牵强的,如果完全把它作为学习的重点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所以,我仅仅安排了几个这样的填空练习,并提前让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完成,课堂上简单地交流一下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觉得还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教学重难点。但是在教学教法上不能体现“以学定教,小组合作”的主题,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也希望后面上第二、第三、第四遍的老师能克服本节课暴露的问题,越上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