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读《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有感(张婷婷)

发表日期:2016/5/30 8:02:19 出处:本站 作者:谢小庆 有641位读者读过

读《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有感

江宁小学  张婷婷

    最近读了由赵国忠老师主编的《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一书,《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的出版乃众人所向,正契合了当前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最迫切的心愿。本书以如何做老师、如何成为优秀教师为主线,围绕当前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以中外优秀教师的教育故事、教育细节为典型案例,清晰而明了地指出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读来清新而意味深远。书中的教育故事、教育细节看似平凡,实质上却非同凡响,其中蕴含着深层的教育教学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位心想成为优秀教师认真学习、细细品味、深深启迪。书中每一位优秀教师就是一盏明灯:不管是他们个人成长的经历,还是他们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都将成为广大教师心中的一盏盏明灯,给我们智慧的引领,给我们教育、教学的勇气和信心,激励我们在成功的教育之路上走得更远。本书智慧性地指出教师成长的“捷径”:教师的成长,在于学校、社会的支持,在于理念、智慧的引领,更在于教师自身的努力。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勤于实践、勤于反思,勤于积累,用于创新,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智慧的手段、艺术的心境从事教育教学,尽享教育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倡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训练学生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品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最终实现“不为考试而赢得考试”。这样的教学才是优质的教学、高效的教学。

    这使我想到,我们所教的学生虽然是小学生,而且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个“懒”老师,放开教学形式,大胆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形式。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我教你学和我叫你学。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内容,采用“填鸭式”教学法,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与之相应的考试手段是利用题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记忆的程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往往使少数学生成为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读”或“陪考”生。显然这不符合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在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则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规定的范围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按照书中李成良老师的观念,现在我们进入课堂,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其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学习。老师不是如何把自己所把握的东西倾倒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懒”教师要能上出高效的“懒课”。

    我们老师要努力变“传授式”为“合作式”,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把自己变成“一位合作伙伴”。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要亮出总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自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自己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疑点和难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叶圣陶先生一贯认为:“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他极力反对把教与学的关系变为简单的一讲一听的关系。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精心预设,以至于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收益不多。新课标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思维为主体,以认知过程为主体,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我们还可以注重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能在课堂上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