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由呼吸(徐婧)
发表日期:2016/5/31 21:28:30 出处:本站 作者:徐婧 有682位读者读过
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由呼吸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江宁小学 徐婧
翻开书,被书中第一人称的笔吻吸引,后来才知道这是作者——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关于自己童年校园生活的一段纪实。小豆豆是她儿时的昵称,而之所以用“窗边的”作为定语,黑柳彻子在书的后记中这样解释道:“窗边”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不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感觉。当时我总是站在窗边等待着宣传艺人路过。而在第一所学校中,实际上,我隐隐约约地总是有一种被排斥感。
正是这样一个人人喊打的调皮孩子,来到“巴学园”后变成了一个朝气蓬勃、天真烂漫、十分懂礼貌的小朋友。让人不禁感叹怎样一个学校能有如此的魅力,对作者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使她快乐地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读过此书,细细想来,不禁豁然开朗,这样的改变源于“巴学园”有一个很了解孩子的校长——小林老师,源于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这是“巴学园”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大门是用矮矮的树枝做成的,教室也是用废弃的电车改装而成的,在这里,没有固定的课程表,每一节课都是按孩子们的喜好而决定上什么,孩子们可以上午完成作业,下午就可以去散步,游戏,还可以整天泡在图书室里,看自己喜欢的图书。老师清楚了解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他们可以在大厅的地上画画,可以光着身子在游泳池里游泳,可以带着毛毯来大厅露营,可以爬上自己的小树,这些快乐的事情是兴趣的营养剂。单凭这些,孩子们的一天都是鲜活的,放学不愿离开这里,在家更想早早来到学校。
跟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学校”惊人的相似,自由自主是永不过时的教育主题。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洪流中辉煌的一笔,它也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自由民主定会推进思想文化的铮铮繁荣。反观我们现代的教育,推崇榜样教育,画画上有天赋就要努力成为达芬奇,音乐上崭露头角就要争先参加各类比赛,作文写得好就被誉为“小作家”,以后每次作文都逃不了被比较的命运。神童越来越多,成名的年纪越来越少。然而在这背后,牺牲的是多姿多彩的童年,取代他们的是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小朋友的身上被赋予很多无形的压力。但是世界上巴菲特又有几人,拥有坚毅精神的海伦·凯勒又有几人。很多孩子因为无法赶上时代急躁的脚步,而被赋予“蠢”“笨”“差”的骂名,老师的责怪,家长的谩骂,使他们抬不起头,有的也许一辈子无法翻身。“巴学园”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蓝图,在这里,一切都遵从小孩子的天性。小林校长用他的环境、师者的言行、各种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爱、平等、自由与秩序。比如:通过韵律操,让孩子们“在心灵和身体两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通过散步让孩子们感受世界,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通过让孩子们在晚上扮妖怪,行夜路,来练胆量,战胜恐惧。他能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学到有用的知识。
死板的教条,空洞的说教,结果只会事倍功半。学会“寓教于乐”,教会孩子努力在自己的天空去探索,才不会剥削孩子们的创造力,让他们避免沦为考试的机器。教会他们坚毅,不是一犯错误,就要接受皮带鞭打,而是陪他们跑步的时候以身作则,坚持到底;教会他们守时,不是每天叫孩子起床,而是给他们买个小闹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教会他们守纪,千万不要一味地批评,而是让他们在小组的包围下不断碰壁,自行选择合适的相处方式。等一等,放慢我们的脚步,他们自会跟上你的步伐,义无反顾地朝前迈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不同体,我们应该已不同的评判标准来对待他们。“一刀切”只会让部分人得意,让大部分达不到的孩子郁郁寡欢。当老师的都会有体会,有的孩子上课爱开小差,做小动作;有的孩子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甚至当老师下班时都交不上作业;有的孩子老是流鼻涕,穿着脏兮兮的衣服进校门……遇到这些情况,老师们常常会生气,搞得师生关系非常紧张。如果我们用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或许不会“眼里容不下沙子”。孩子淘气,是因为他们天真,孩子犯错,是因为他们好奇。在处罚调皮捣乱的孩子时,我们要注意千万别伤了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在纠正孩子胆大妄为的破坏纪律时,千万别把他们训成畏首畏尾的懦夫;在我们批评孩子上课发言不着边际时,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创造精神一块儿吓跑了。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屡次犯错,这就需要老师的宽容与引导。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有他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用一种标准要求孩子,只有这样孩子的天空才会更绚丽,孩子的笑容才会更灿烂,孩子的明天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