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无痕德育,班纪班规记心田(徐婧)

发表日期:2016/6/21 22:21:15 出处:本站 作者:徐婧 有599位读者读过

无痕德育,班纪班规记心田

 

最近几天网上盛传学生殴打的视频,每每看来都令人揪心不已。不由得思考:这现象背后暗含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每每想起“汉明帝敬师”的故事: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其诚可鉴!而在为师尊严受践踏的如今,取而代之的是背后说老师坏话,课上公然和老师顶嘴,甚至辱骂老师,没有底线。抛去外界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面对学生对我们尊严的挑战,我们是时候反思,谁该为道德的沦丧买单?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必须接受且必须赢。关注孩子的德性发展迫在眉睫,然而学生的人格不是一天形成的,他的人生观与周遭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劈头盖脸的责骂,学生已经厌倦,事实上这样的德育方式不为学生接受,往往事倍功半。我认为好的教育如甘霖,悄无声息地洒入我们的心田,却滋润着一颗颗生命的幼苗。无痕就是指在不知不觉中实施德育,是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是拒绝说教、灌输,反对灭火式的事后补救,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触及心灵,让德育工作产生积极明显效果,让学生真正受益。无痕的教育往往最有效果,不板起面孔小题大做,也不心血来潮随兴而为,又不放过最佳教育时机,也许比教育者端起架子刻意实施教育效果好,比我们百般呵护处处不放心更易于接受,值得一试。关注孩子们德性的发展,如何帮助他们建构积极的道德体系,让道德教育真实的发生,产生成效?我从班纪班规做起。

“文以载道”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学观念。长久以来发挥了传播真善美、针砭假丑恶的功能,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功不可没。然而空洞的说教,并不能将道理深入人心。尤其是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烈的小学生,苦口婆心的强调有时不起任何效果。然而人的天性是喜欢听故事,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的情节,生活化的语言往往引人入胜,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但一个没有思想的故事,仿佛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而被赋予某种意义的故事,往往在读者听后,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借助材料,把德育无痕地渗透在故事中,让小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情感的熏陶。

班里的学生个个有特色,个性张扬。上课随便下位,乱扔垃圾,同学发言时不注意倾听等等事情比比皆是。爱捣乱的小强就是其中一员,因为老是干扰课堂,还屡教不改,被冠以“打不死的小强”称号,别人都以有这样的绰号为耻,而他反倒自得其乐,每天麻烦事不断。零零零,上课铃响了,小强很快闭紧嘴巴跑进教室。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那是暑假里的一天……”小强声情并茂地跟着同学们朗读。读着读着,很想解小便。就跟老师说了,老师问他:“能忍一忍吗?下了课再去?要实在忍不住,就去吧。但是下次可不行,下课的时候要先解小便再玩耍的。记住了吗?”小强使劲地点了一下头,连忙跑出教室。很快下课铃声响了。朋友跑过来说:“小强,我们来玩石头剪子布。”“好的。”小强放好书,拉着朋友的手来到了走廊。“石头。”“剪子。”……“你输了!哈哈”快乐的时光过得可真快。不一会,上课铃就响了。这节是数学课,老师捧着一叠书走了进来。这节课考试,发下试卷,“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小强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很快,半页就做好了,可做着做着,又想解小便了……这样的事情反复在上演着,说了多少遍都不见成效,说多了他也就敷衍了事,表现得漫不经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了。但奇怪的是,每次一说故事,他颓废的眼睛立马放光,不时还跟着故事情节唉声叹气。可见,他很喜欢听故事,也愿意听故事。既然如此,何不将小学生平时的日常行为规范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呢?一改以往的班会课,我们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故事课。可这不时一般的讲故事,而是有固定的主题,每个周由不同的小组承担“故事话习惯”的任务,并且推选一名同学讲故事。《爱捣乱的淘淘》《懒虫!起床!》《淘淘梦游记》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作品,很受大家欢迎。

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习惯的种子不禁深扎孩子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与鞭策力量。不知不觉,他们对遵守班规班纪有了强烈的认同感,而且还形成了思辨,锻炼了合作组织、表演表达等能力,一举三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