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由《班主任工作漫谈》引发的思考与实践(黄学敏)

发表日期:2016/6/23 8:54:24 出处:本站 作者:黄学敏 有612位读者读过

    魏书生老师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我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获得教学的成功?读完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后,我找到了答案:魏老师高效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一个班级是由几十个个体组成的大集体,事务繁杂,如果只靠班主任一个人来管理,不仅会让班主任身心俱疲,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而魏书生老师运用他充满智慧的管理策略让班级人人参与管理,互相制衡,每个人既是管理者有时被管理者,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增加了集体凝聚力,大大降低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于是笔者也开始学习魏老师的管理方法,在班级尝试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并初见成效。

    一、班级自主管理案例。

    1.开展主题班会,着手班级文化建设。

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便有老师跟我说,这个班的孩子很聪明,但皮猴子很多,是全年级最调皮的班级。果然,才一个多月,这些孩子便让我焦头烂额。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来向我报告,“老师,小珂爬到我桌子上叫”,“老师小顾打我”,“老师,小豪骂我”······其中,名字出现在我耳中次数最多的是“小宇”。几乎每天都有学生来报告他的“种种劣迹”。而且大多都是欺负别的孩子的事情。小宇是班级中个头最高的孩子,身体也壮壮的,在小学中个头高大确实是一种优势,而他充分把他的这种优势发挥出来了。比如,有一次排队的时候他不好好站队,另外一个孩子提醒他,结果他直接对那个孩子说:“滚!”当那个孩子跑来告诉我然后回到队伍的时候,小宇伸手就打他,意思是惩罚他向老师打报告,把那孩子打的委屈地哭了。还有一次,学生来报告我说,小宇下课打乒乓球,去迟了,没占到球桌,于是他把低年级的小朋友赶走占了人家的球桌。小宇诸如此类的行为不胜枚举。我经常找他谈话,或当他犯错的时候让他在办公室反省,但收效甚微,很是让我头疼。有一次,他又把小成给弄哭了。原因是,他们在食堂排队打饭的时候,小成站在小宇的前面,不知怎么的,小成前面的学生忽然往后面退。弄得小成也向后踉跄了一下,结果脚便踩在了小宇的脚上,小成还没来得及道歉,小宇便伸手打向他。小成也不甘示弱,于是两个人你一下我一下在食堂打了起来,被值日老师逮个正着。

    正在我为小宇及班级中诸如此类的事情烦恼不已时,马卡连柯的一句话跳进了我的眼帘:“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于是我在班级里开展一次关于“友善”的班会课,还把小宇和小成之间发生的这件事编成小品,然后让小宇和小成来演。再让孩子们来评价他们的做法。小品表演结束后,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两位同学做的对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我认为小宇做的不对,因为他不应该动手打人,别人又不是故意踩到他的。”

    “小宇应该先弄清楚小成为什么要踩他,而不是立刻打他。”

   “小宇应该站在小成的角度想想,因为小成不是故意的。”

    “同学之间应该友好相处,不应该打架。”

    “小成踩到小宇后应该立刻跟他道歉。”

    ············

    可能是这种事经常在同学们之间发生,所以同学们讨论的特别热烈,说的也特别的好。

    最后小宇也举手来说:“他是你同学,你不应该打他。”

    经过这件事后,我的耳边清净了很多,虽然偶尔还会“请”小宇进办公室,但已不是常客了,连办公室的老师有时都会说:“咦,好久没见你们班小宇了啊!”不仅小宇,整个班级也“太平”了很多。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的体现,它决定了这个班集体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参 与,形成一个有导向,有约束,有凝聚力作用的集体舆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班级文化的建设,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行班级自主管理的前提和依据。

    2.小组合作,培养自主管理意识。

    这个班的孩子太过活跃,所以纪律不是很好,老师谈话、训斥效果都不明显。而且班级五十几个小孩,老师很难顾及到每个孩子,也没精力一一注意。后来我想出了个办法:我将班级分成四个小组,实施小组得分制。首先,我选出四个做事认真负责,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孩子作为组长。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得分标准,如课堂上,如果有孩子不遵守纪律,比如做小动作,随便说话,经同学提醒仍故我的,那么他所在小组扣一分;带零食和玩具来班级的所在小组扣一分,早读课,读书最认真的小组加一分;老师布置的作业全部完成的小组加一分······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制定出的这些标准贴到教室墙上,班长负责按这些得分标准来对小组进行加减分。学生违反班规的行为可以由班级中任何一个同学向班长反映,班长证实后通告其本人和所在组组长,然后再给其小组减分。组长对于导致本组扣分的同学,可以跟组员一起商量如何给予适当的处罚,以起到警醒的作用。我每周会根据小组得分情况评出纪律之星小组,给其奖励小星星,学期末我根据星星多少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实施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小组的凝聚力变得非常强,比如课堂上做作业时,有同学没管住自己说话,他附近的同学立刻竖起手指“嘘”一声。还有一次,我进班上课,忽然看到原本前后桌、左右桌的小亮小姜和小童被调了座位,三个人互相都被隔了开来。我问是谁调的,组长立刻站了起来说是他们组调的,因为这三个人老爱讲话,所以他们组通过商量决定把这三个人座位调开来。既然是他们小组的决定,我当然不会再说什么,况且我了解那三个孩子确实是经常在一起打闹违反课堂纪律。

    这一规定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明白,不是自己表现好就能受到奖励的,必须要依托小组,和小组所有成员一起努力才能获得荣誉。同时也让那些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孩子懂得,他的不当行为不仅关乎自己更会连累自己小组的同学。这样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于集体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从而更加严格地要求和约束自己,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对于他们的重要,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于是每个孩子都真正地把自己当做了小组这个集体的一员了,他们不仅自我监督,还互相监督和提醒,共同为自己的小组争取荣誉。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便也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了。

    3.民主选举,激发管理热情。

    这个学期班级的纪律始终不尽人意。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都向我反映班级纪律差,课堂上做小动作,讲话的学生很多。于是我决定进行纪律委员的选拔,并首先在心中明确了纪律委员要具备的素质: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榜样作用;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首先我采取自荐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报名参加竞选。因为班干部首先自己要有强烈的当班干部的意愿,这样才会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好榜样作用,并积极地去管理班级。如果是老师或同学强加给他的,只能成为其累赘或负担,不能激发其真正的动力。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报名的同学大概有十几个。我依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又结合数学和英语老师的建议确定了四个候选人。接着我让这四个候选人分别轮流当一天纪律委员,并事先跟全班同学做了说明,让他们擦亮双眼观察这四位同学的表现。当轮岗结束后,我在班级举行竞选活动。首先让这四位候选人上台谈谈自己当纪律委员的经历和体验。四位候选人的体验都非常深刻。候选人之一的小珂说:“我当纪律委员的那天发现小豪和小越带玩具来学校并且在课堂上玩,我没有按照老师的规定没收他们的玩具,而是提醒他们把玩具收起来不要再拿出来,因为我相信他们在我的提醒后不会再拿出来了。”另一位候选人小雯在谈她的体验时说着说着竟泣不成声,因为她深刻地感受到纪律委员是一个很艰辛的工作。在四位候选人演讲结束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这四个候选人中他们最中意谁。有的孩子说:“我觉得小珂适合,因为她信任我们。”有的孩子说:“我觉得小雯适合,因为她责任心很强,她管理的那天班级纪律很好。”还有的说:“小雯刚才都哭了,我觉得她会很认真的做好纪律委员。”······最后同学们举手表决,我把自己的一票和其他老师的票也投了进去,最后小雯当选。

    班干部如果仅凭班主任任命,那班干部只能沦为班主任的执行者和传声筒,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所以,在选举的过程中班主任既要有自己的考量和权衡,更要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民主公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励其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二.班级自主管理反思。

    1.转变管理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转变管理理念,不再做学生事无巨细地保姆或是严厉地监督者。保姆式的管理让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班级管理中,疲惫不堪而再无心力对教学或教研做深入地研究与思考。严厉监督式的管理或者会让学生暂时震慑于班主任的威严中,一旦从班主任的眼皮底下溜走立马“原形毕露”,或者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成为没有主见的“乖孩子”。两者显然都不利于孩子们主体性的发挥,和主动意识的培养。所以班主任应把班级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者,让学生来为班级出谋划策,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比如班主任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班规;让孩子们自行布置他们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自己选出班级委员等等。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他们才能从心理上接受,在行动上遵守;学生自己选出的班干部,他们才能心悦诚服,接受班干部的组织和管理。即变“班主任管”为“让学生管”,让学生在班主任的“让管”中获得进步与成长。

    2.“让管”不是“放任不管”

    班主任的“让管”,是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并不是说班主任对班级就可以放任不管了。学生的能力有限,在班级的很多事务中需要班主任给予指导,即班主任必须起到主导的作用。例如,上述案例中,我规定,组长对于导致本组扣分的同学,可以跟组员一起商量如何给予其适当的处罚以起到警醒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有个犯了错导致他所在的小组被扣分的孩子下课哭着跑来对我说:“老师,我上课说话被扣分,结果他们让我把第3课课文抄写十遍。”显然这处罚重了,所以这孩子感到委屈。于是我立刻把几个组长找来,跟他们交流,应怎样制定适度的处罚。所以学生的自主管理只有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3]

    3.民主选举,各得其所。

    班干部在班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班主任们的共识,所以班主任都十分重视班干部的培养。但这也经常导致这样一个弊端:管理班级成为少数班干部的特权了。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区别就是以前是班主任天天盯着他们,现在变成了班干部来盯着他们了。这样大部分的孩子在班级管理中仍是旁观者,并没有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为避免此种现象的出现,班主任在选拔班干部的过程中一定要听听孩子们的意见,采用民主的方法,选出一个不仅让班主任满意更让孩子们满意的班干部。其次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学生独特的个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班主任要仔细观察,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给他们创造能够发挥他们闪光点的环境。如在班级的班干部竞选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竞选某个职务;在班级岗位设置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优势的不同,给其安排负责的事项,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要让每个孩子都意识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有权利也有义务来参与班级的管理。班主任应该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敢于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孩子们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给孩子们发声的机会,能够听取孩子们的意见,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商讨班级事务,在师生之间创造出一种民主的和谐气氛。

    4.共建班级文化,形成群体规范。

班级是一个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在每天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体规范,如班级共同制定的班规,班级认同的价值观。心理学认为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它可以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保持一致。所以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这一原则,通过集体的评价对个别违反班级规范的学生进行教育。但班主任首先要和学生一起建立班级文化,引导班级形成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如片段一中我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孩子们认识友善,让他们懂得待人要友善,当同学们达成这个共识后,这便成了群体规范,也就起到了对个别学生约束和教育的目的了。让学生管理班级最重要的手段是让学生互相监督和互相管理。有了这群体规范,学生便有了依据,也就能更好地进行监督和管理了。

    班级自主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让孩子们在自我管理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