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在校表现)的影响 李明欢

发表日期:2016/11/3 15:20:18 出处:本站 作者:李明欢 有531位读者读过

当今社会,总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这样的事件:校园暴力事件、学生自杀事件……自己的身边也时不时地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俩学生打架导致某人受伤;某学生应与同学产生矛盾,课堂上便大声喧哗,甚至发脾气;孩子爱恶作剧,把别人的东西偷偷藏在另外一个同学的抽屉或书包里……也许我们生活中碰到的这些问题看似都不是很严重,但这些问题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及时伸出防微杜渐之手,为培养健康的“未来”而努力。下面,笔者就该问题深入探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要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安全安宁。我们知道心理上的健康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正处在发育黄金期的小学生。我国的家庭中有较多数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威胁着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以下的这份调查数据表明了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情绪的基本情况良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封锁。

  1、学习习惯、兴趣、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动机扭曲,因此相当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高段60%会主动回答,积极思考,但相当部分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中段有76%会主动回答,积极性相对要高。对于老师布置作业能认真完成的高段有69%,中段85%,高段学生的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有显著差异,高段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重视。

  2、不良情绪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和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探究其原因,以便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不愉快,保持旺盛的精力来进行愉快地学习生活。

  3、孤僻、自闭

  根据统计,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有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不利于小学生健康的形成,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调查还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17%的中段学生,36%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选择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封锁性,特别是高段。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师生、亲子之间),使人不容易亲近,也没有真正的友谊,情感比较冷漠。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笔者认为其外部因素错综复杂,包括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人文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等,而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主要角色,所以这里着重于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在孩子的性格初定性期,也就是孩子学龄前阶段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教育,甚至是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儿童长大后的表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专断型、放任型、权威型、民主型。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学生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不同作用。专断型的方式常使子女产生不良情绪,并且具有畏缩,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放任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子女具有放任的色彩,生活没有乐趣、悲观失望、低触,个性不成熟,达不到同龄人的正常发展水平;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获得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自立自信,有探索精神并心满意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

有些家长对孩子或是对其他人采取压力为主的方式,有时甚至侮骂、打人等不良教养方式也会出现,这样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心理问题比一般正常家庭要多。

我的班级里似乎就有这样一位家长。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王宇航的孩子,他高高的个子、强壮的体魄,让人一眼就觉得他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孩子。但接触久了,你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每次遇到一点小事,比如作业找不到了,他就会以哭的方式来应对;比如别的孩子拿他东西了,他会不知轻重地对着别人拳打脚踢……。事情发生后,对别人的询问或关心也一概不予理会,只会说一句话:叫我妈妈来学校。这样的行为出现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身上,着实让人有点诧异。与他相处久了,再通过与他父母的多次接触,突然觉得这一点也不奇怪了。每天放学前,都会收到他母亲的一条短信:今晚的作业是什么?正是这样的不经意的小行为,让他产生了依赖性,让他觉得母亲是自己的“万能药”,什么问题都能让母亲帮自己解决。这可能是导致他软弱性格的一方面因素。与这孩子父亲的第一次接触就有点不愉快了。那是一次他与班上同学发生冲突时,他将同学抱起,把同学的头往地上撞,导致了同学的受伤。于是作为班主任的我联系了孩子的母亲。当时是孩子的父母一同过来的,只见该父亲问都不问,就大声冲我吼道:“我的孩子受人欺负了,就该打回去,我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孩子的……”又对王宇航说道:“走,孩子,我们退学,不上了,就说是学校不让你上了……”由此可见,该父亲不分青红皂白的霸道行为已经深深嵌入到孩子的心灵,让他既学到了与人相处时不受欺负的原则是霸道,也让他对这位父亲产生深深的恐惧感。而这可能是导致他软弱性格的另一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还左右了孩子与别人相处的方式与态度。

 2、父母的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愿望,而父母的这个愿望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现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有的孩子能力强,头脑聪明,能自如地达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就能化期待为动力,让自己越来越优秀。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如此。有的孩子在学习方面表现并不出色,但父母确执意拼命给予压力,使得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过重的负担,以致心理健康出现危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危机到达一定程度便会爆发出来,会出现如逃学、自杀、自闭症等等。

3、父母的关系

  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和谐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他的需要就无法满足,如果伴随父母的大吵大闹,会让小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中,同时他们还会受到同学的攻击、欺负,使其心中创伤比较大。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还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学习失去兴趣,常会有不良情绪出现,也容易出现抵触心理。有时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严重的会离家出走。

    4、父母的照看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照料下成长了,也许不是由于父母的懒惰或不负责任,而是父母都在外打工,希望挣更多的钱,为孩子带来优越的生活条件。这就是我们常能听到的“留守儿童”。而这也是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为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心理上感觉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孩子,导致了其孤僻的性格。因为长期没有父母的严格督促,再加之爷爷奶奶隔代的溺爱教育,使孩子在学习方面过于懈怠,在生活上过于养尊处优,时刻以小公主或小王子自居,导致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

  5、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举止、思想品质对孩子具有严重危害。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爱模仿,由于小孩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而且其对父母是信任的,便会接受父母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坏习惯,也就更容易在长大后走上不良的道路。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1、教师的素质

   2、学校环境

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这里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习惯行为准则。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有形无形的信息传播,有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如报刊、电视、广告等。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影响力很大。

2、社会风气

三、基于现状,家庭采取的对策

基于现状,家庭应做的是

  1、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

  家长自身的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对子女影响极大。它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素质高,就会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而素质低,则产生消极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说: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这是说,家长身上的小毛病,可以影响儿子陷入大的罪恶。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此事非同小可。因此,有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己打铁先得自身硬。这都是告诫做父母的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

  那怎样做一个有修养的家长呢?有两点,首先是有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科索沃知识。早在一百年以前,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斯宾塞就说过,父母缺乏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在儿童自体、道德和智慧的训练上,都是毛病百出。他把人们学习、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看作是“每个男女所受教育中的最后课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主张:应当在上中学时代就给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以教育学的知识。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主张开办父范学堂,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对子女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家长,必须要掌握。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要把子女培养教育长大成人,还必须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

  教育子女的能力包括三点:有了解子女的能力。要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必须做到: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要主动和孩子亲近;要创造一种宽松的家庭生活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孩子要严格,但严格不等于严厉、粗暴。要给孩子宽松的家庭生活气氛,即不要事事都管束得特别苛刻,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权利;要全面看待孩子,不要持偏见,不要抱成见;要正确对待,认真听取别人反映的情况。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家长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从实际生活,克服主观主义。要有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家长应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使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⒉增强的义务感

  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既是政治法律上的义务,又是伦理道德上的义务,具有双重意义。

  有的家长说,我们工作忙,任务重,没有时间教育子女。但是,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育子女的机会总是有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教育子女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况且,能不能把子女教育好,并不在于时间多少,主要是能不能科学地教育子女,能不能有较高的效率。

有的家长觉得子女能不能成才,随他们的便。年老退休我们有退休金,又不打算依靠他们,学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犯法就行。这种思想要不得,我们必须明白,这种义务不是以获得某种利益为前提,而是以或多或少地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前提。不管将来能不能得到子女的好处,也不管是否打算依靠子女,都必须无条件地担负起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有的做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好,闹离婚,不顾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家庭对孩子影响极大,对于思想品德的形成,作用极大,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大爆炸,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不受到保护等,在这些重压下极易出现,也是现在普遍出现的如厌学心理、自卑自闭心理、依赖心理等等。当然我们学校也应该极早地动工起来,同时与社会、家长组成一个统一的战线,为培养出健康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