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 -林雨晴
发表日期:2016/12/6 20:34:15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657位读者读过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
-林雨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一、从细节做起,持之以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小环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如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写字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洪亮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学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教师必须注意从平时学习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经过练习和重复动作而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二、培养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善于找出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德智体美等因素,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小学生与生俱来带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
2、树立榜样意识,激发学生思考。中小学生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树立榜样,方便学生模仿学习。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 “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鼓励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质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六,加强个别辅导,培养小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期中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困生没能掌握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在课外再不能给以重点的关注,假以时日,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课改不排斥必要的辅导,课改呼唤具有现代色彩的课外辅导。当然这样的辅导不是一味的加班加点,不是强行灌输,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爱心感召下,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的勇气得以激励,拉下的知识也得以重温。这样的辅导也不应再是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小组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特别是心中时时装着学困生,时时关爱学困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