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 张茹婷
发表日期:2016/12/7 10:07:57 出处:本站 作者:张茹婷 有657位读者读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创设问题,广泛阅读
人的创造始于问题,创造意识, 创新精神起源于问题意识。 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问题的需要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中被扼杀、泯灭。儿童探究问题需要得到满足必须具有特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教师们要实施“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广泛阅读的策略”。教师不断地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科学的动机,激发起旺盛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广泛地阅读。广泛阅读是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过实践锻炼,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速读的技巧,知晓自己每分钟默读速度,学会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形式增大信息量。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拓宽了阅读的范围。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采用自制资料卡片的方法学会搜集、筛选、储存和有效运用资料信息。学生在这种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能力,同时也掌握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从事研究的方法。
二、引导兴趣,主动参与
科学教育实效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参与的程度,即内驱力强还是弱,“兴趣是形成内驱力的主因”依据这个规律,教师们可以采用寻找身边的典型,介绍同龄少年科学迷的事例,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观看科技影视,阅读科技书刊及会见科技工作者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情趣,并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条件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激活思维,倡导自主
开展科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科学地去思想,其核心是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和习惯。教师可以把科学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上。养成爱科学,善探究的习惯。开设小科学论坛,鼓励全体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小科学论坛上自报论题,在同学们面前发表演讲,通过广泛的层层讲演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校通过评选和表彰优秀的科学设想和微型科研成果,激励学生在科学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体验到探索性和独立性思考的乐趣。
四、全程开放,双向互动
依据科学教育的社会性特征,采用“全程开放,双向互动”的策略。全程开放的涵义是指在实施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大教育观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空间,破除年级,班级界限,使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条件自主地选定研究项目,学校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可向全校师生展示个人科学探索的成果。每个萌生从事某项微型科学研究的学生都可以从全校师生,家长中找到相助者。
五、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使每个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性、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这对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我们不但承认这种差异。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尊重这种差异,并依据学生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个别化教育”,为每个学生创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探究活动的主攻方向。即便是同一主题活动,也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指导他们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实施步骤和方法,以便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其个性。科学教育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要经过许多次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教育过程,教师在设计实施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时,总要精心调查每个学生的心理态势,兴奋点,引导每个学生依照自己实际状况设计方案; 鼓励每个生以顽强的毅力从事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实践;指导每个学生总结好自己的实践经验,隆重召开全校性的表彰先进大会。这样,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