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方少兰)

发表日期:2017/1/3 11:02:54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592位读者读过

最近我抽空读了这本由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许多建议都发人深省,值得学习和提倡。

这本书中的有一条建议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刚开始我并没有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但是随着阅读的进行,我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具体在他们的智力,能力。不同的儿童要达到同一个知识水平与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快,有的孩子慢。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实,这与我们中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如出一辙。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学生在课堂中要能找到归属感,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即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划分不同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做到,能进步,然后努力向目标进发。

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因材施教”,在教师教学方面,要能“察觉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怎样帮助学生“攀上高峰”。现在的素质教育,提倡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建议很有指导意义: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探究和思考(比如说探究实验或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经常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做一切缺乏动脑的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把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等等。就拿英语来说,背诵课文和单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痛苦,而且记忆也不长久,效果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从听到说,到跟读模仿,到表演,循序渐进,尤其是最后表演的环节,学生充满兴趣,会全身心投入,这时候可以鼓励他们背住“台词”,从而达到部分记忆的目的。为课后的背诵减轻压力。又或者为学生讲解课文的逻辑,联系生活中的交际情景,进行背诵,也可以事半功倍。

在这本书里,我还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前总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似乎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比如说,作为语文老师,除了语文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历史,科技发展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要会信息知识和英语;作为科学老师,要会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好奇心旺盛,时常会有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要问,如果这时候老师什么都不知道,未免太过尴尬。所以,教师除了精通教科书的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汲取其他的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有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桶里的水,才不会用干用尽。另外,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一定要客观和科学,不能模棱两可,给学生带来误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你科学知识的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犹如黑暗里的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不仅对我的实际教学工作给予了启示,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希望自己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多读书,读好书,并制订终生学习的计划,从而能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