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青发班基本功竞赛有感(张杰)
发表日期:2017/1/5 15:17:4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698位读者读过
青发班基本功竞赛有感
年发展班这次基本功大赛有一项是诵读。上午在办公室准备,发现想要展示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下午比赛,我的感觉是大家都需要努力的,也许是心理上并没有特别重视,所以没有准备很多吧。参加诵读的有英语、语文、音乐老师,在这几科老师的课堂上,范读很必要,也很重要。如果老师都不能掌握朗读的方法,何谈指导学生。虽然我们可以放课文录音,但教师的范读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语文教师。
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也以此自勉,希望今后能在课堂上更好的发挥范读的作用。
语文教师范读的魅力
范读,即教师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教师的仪表、眼神、手势、姿态,及身体各部位,相互协作,共同表达思想、润饰口语、表露情感。范读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他们在细心聆听时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的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随着教师精彩的范读,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都会像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一、范读,提高理解水平
朗读者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激发起内心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再创造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听众身临其境地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语文教师,理应学会朗读。范读要求教师不断练习、探索,朗读水平自然会提高。
中国有句古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指的就是对语言的理解,语言之美有多种表现:深沉的、轻快的、紧凑的、舒缓的、含蓄的、深刻的等。通过诵读,可调动听觉、视觉、幻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童话,大家都非常同情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但如果认为全文都只有深沉、压抑的感情的话,那是不全面也不深入的。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小女孩先后四次擦着了火柴,在她的面前出现美好的幻象,使她感到温暖、快乐、幸福,在朗读时语速应稍快,音调稍高,充满惊奇和喜悦。当幻象消失时,小女孩又回到孤苦伶仃、又冷又饿的现实中,这时语速应稍慢,音调应稍低,感情是失望、悲哀、痛苦的。教师正确、深入地理解了作品,在朗读和听读中,师生就会与小女孩一起快乐、一同悲哀。
二、范读,形成敏锐语感
叶圣陶说“读文言文的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剧词一般,贴合语言之自然,表情、说理,都能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
朗读的过程是吸取古今中外名家语言精华的过程。朗读可以积累语言素材,使口语表达语汇丰富;可以借鉴规范的句子,使口语表达简练;可以学习各种修辞手法,使口语表达更富感染力;可以熟悉语调语气的变化,使口语表达生动活泼,富于感情。教师自身朗读、指导学生听读,通过反复训练,教师范读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辨别能力。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果只凭直觉感受,不过是“国破了,可是山河还在;到了春天,城中草木长得非常茂盛”这些意思罢了。而富有锐敏语感的人读了上句,就会想到国破了,一切人事、政局以及人民生活,都跟着破坏了;读到下旬,就会联想到年年虽逢春天而草木深,但此刻人民却流离失所,城中留者稀少,因此,即使看到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草木,也不由得流下泪来。
三、范读,师生欣赏美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产生感情,激发兴趣。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风筝》时,就能感觉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和找风筝时的急切心情。这时的范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
范读,还可以要求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对课文留下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如教《狐狸和乌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便启发提问:这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文,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读。学生听完后,在头脑中对课文留下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范读,学生要参与
范读是教师的行为,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范读时,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参与。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要求学生不看课文,只是全神贯注地听,其侧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听力。这时如果有幻灯。录像等电教媒体的配合,入情入境,效果更佳。我在教《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时,教学开端,我一边范读,一边播放录像。学生边听边看,一下子就融入了文章的美景中。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看进行思考,对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范读《小鹰和小鸡》这篇课文前,先提示:这是一则寓言,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学生就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范读。我范读后,让学生讲讲课文内容,学生大多能讲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伴读。要求教师的声音响一点,学生用气音跟着教师同步读出来。如我在教《雪儿》一课时,先让学生试读,学生读得不够理想。我就范读,让学生伴读,一遍下来,学生通过伴读,朗读能与我一样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前后判若两人。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这种范读也叫领读。领读时,教师根据课文中某一精彩片断、句群或学生朗读有困难的地方,精心组织。朗读中,教师可以加上简明提示,取得更好的效果,低年级学生可以多进行领读。
五、范读,要讲究技巧
教师的范读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重音包括词重音和语句重音。词重音是指多音节词里那些重读的音节。语句重音是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甚至某个音节的重音。重音在词句中出现,是体现语意的重要手段。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我特地起了个大早。”“燕子飞倦了。”重音的确定还要根据作者的着眼点和表情达意的重点。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一词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均应重读。“近”字重读,突出春天临近大地时给人带来的亲切感。朗读中的停顿,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语法停顿基本上是与段落、标点符号一致的;逻辑停顿是揭示思想逻辑或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做的停顿;通过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是感情停顿。教师范读一定要准确把握。范读的语调把握也是显示教师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子,它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调子来表情达意。它有四种类型:平直调、上扬调、下降调、曲折调等。朗读叙述性的句子或比较严肃的内容,一般用平直调;表示疑问、惊喜、命令、号召等感情,多用上扬调;下降调多用于表示坚决、自信、祝愿、感叹、心情沉重;曲折调多用来表示惊讶、幽默、含蓄、讽刺等。教师朗读前要仔细琢磨文章中的语句含意,是悲、是喜、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朗读时才能控制好语调,读出感情来,才能对学生的朗读有指导意义和启发性。此外,朗读时应注意节奏的把握,运用节奏应从具体作品、具体层次、具体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入手,要考虑语气的停顿和转换、声音的力度和速度,不要读得忽高忽低、忽快忽慢,要读得从容镇定。
六、范读,提高朗读水平
新课标把“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生在各个方面正处于成长发展时期,仅仅依靠他们的力量,完全由他们在课堂上多读,很难达到要求。教师范读,在朗读方面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让学生直接感知,如何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如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在感情上被邱少云的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所打动,可就是读不好课文,学生的朗读听起来就跟平常的朗读没什么区别,语调低平,听不出他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没有进行过多的理论指导,而是范读了两遍,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再让学生读,效果就不一样了。
教学中,老师与其经常对学生说:“用欢快的语气读”,“用愤慨的语气读”,“用同情的语气读”……,不如老师适时的范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范读,发展学生想象
学生想像的材料丰富,想像就开阔而深刻;想像的材料贫乏,想像也就狭窄而肤浅。教学中,很多老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条件,努力使学生想像的材料丰富起来。范读,就是很好的办法,容易唤起学生的想像,发展学生的想像。
如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一边范读;-边放音乐,让学生闭着眼睛,尽情地想像。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思维开阔了,许多索溪峪的山、水、野物、游人在他们的脑海里都“活”了起来,也“野”了许多。
再如教《凡卡》一课时,我又范读了描述凡卡非人生活的第八自然段让学生想像,学生的发言证明了范读的好处:“老师,我看到凡卡脸上流着血。”“老师,我看到了老板娘冷漠的眼光。”“老师,我看到了伙计们得意样子。”……教学中,教师用丰富、优美、正确、浅析、生动、形象化的语言范读,哪怕只是一段,甚至一句,有意识地让学生想像,对提高学生的想像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八、范读,帮助感悟内容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学而学不会,想读而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应予以示范,给予启发。讲读课文时,教师适当的范读,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掌握朗读技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登山》一课时,当学到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看到日出时的美丽景色这一段时,我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来读,他也读出了他们欣赏到日出的高兴心情,但没能表达出他们因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艰险,才看到日出这种无法抑制的激动情绪表达出来。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动情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到此情此景,正如文中所描绘的那样,“那初升的太阳穿透黎明前的薄雾,射出万道光芒……”他们也似乎冲破了层层障碍,见到了希望的曙光,那种心情就不言而喻了。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掌握了朗读技巧,再来让学生朗读,学生受到很大启发,较能自如地把文章感情朗读出来。而当学到最后一段时,列宁所说的话:“一个革命者不能让害怕征服自己,应该时时处处锻练自己的意志。”学生朗读时把列宁那种坚定、刚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免去了教师的范读,因为前面教师适时的范读已起到了真正的示范作用。
范读,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字正腔圆地读,激情彭湃地诵,如情入境地吟,兴趣盎然,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如痴如醉。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一种自我享受,也是一种开拓心灵境界的艺术。范读好处多多,把我们漂亮的嗓音、深刻的理解声情并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