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读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方少兰)

发表日期:2016/11/7 12:56:47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436位读者读过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要怎么去做,教给学生什么,你的课堂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会对学生的将来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是否静下心来思考过.

近来,有幸阅读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的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讲述了在课堂上每个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作者通过观察和思考,对这些问题做了多角度的分析,给了我们许多不一样的启发!书中每一篇都会给我们以启示,引发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阅读这本书过后我有了很深刻的感受。

一、要能换位思考,实际客观地评价每一堂课。   

 大家都知道,每听完一节课,听着都要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做一番点评,在这种时候,有的教师评价很不到位,甚至是外行指导内行。在他们不完全了解课堂背景的情况下而对一节课、或者课堂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妄下结论的事情并不少见。书中介绍了一位教授听课后,对这节课提出了诸多不足之处。吴非听后列举出会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你坐在后面,不可能看到学生的表情……第一三节课,学生可能累了,因为第一、二节是物理测验,或是第二节课是体育课,又加上课间操,有点操场情节,一时没恢复过来;也许第二节政治课或是地理课上发生了什么事,也许课间班主任教室批评了什么事,也许昨天的课上得太兴奋了,也许今天下午有一门课要测验……”所以,要客观的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成功或失败,在听完课后,可以找到上课教师对他的课前准备思路和班级学生的状况做一番了解,然后再下结论。这样,你的评价就能让上课老师所接受。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吴非老师能够去换位思考,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有换位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知识面不同,因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会设身处地去了解学生,设想产生某些想法和某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原因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也不一样,在课堂上就会因势利导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和纠正学生的行为。所以,听课的教师只有彻底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做出客观评价。

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人只有具有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他们不去思考、不能思考,而是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怀疑,他们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他们是思路去学习,大多采取了压抑措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总是安老师的要求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积极地去思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因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本源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想,而不是让学生去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走教师的路。吴非在很多篇幅上说明、强调一个学生、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何其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所以教师对社会和教育有了更多了解后,就会更加觉得教师肩上所承载的责任重大。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都比不上他们的父母长,但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所辐射的面却要远远超过父母,他们在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所映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所赋予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毕竟这个力量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教师就要用这份有限的力量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本身就要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再用这种人格去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要脚踏实地做教育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东西做的很表面化,看上去很好,但实际却毫无用处。比如叫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往往做的不够好,只是叫学生去读,而不是很好地去让学生理解,因而,学生在读的时候就出现了出表情各异读书现象:有的呆板、有的僵硬、还有的摇头晃脑。其实,真正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不在表情与声调,而在内心。

 在以往的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上,老师们往往在特色和展新意上下足功夫,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去顾及,所以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更像是老师和学生的表演的舞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所以,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生们发生关系后才真正有意义,否则课程就就失去了价值,我们教师不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都要抛开那些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实在。

每次打开《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都有意犹未尽之感。透过它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作者对现在许多违逆教育规律的行为的痛恨与无耐,又能深切体会到他对教育事业无比深情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