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我的助教 (王希钰)

发表日期:2017/3/20 8:34:48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616位读者读过

    上学期末的某一天,我嗓子突然坏了,说不了话了。可是临近学期末,复习任务繁重,不能耽误学生的学习。我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一些学习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好的学生来代替我讲课。我发现,学生们特别愿意当我的助教。当我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们示意,今天谁来给大家当小老师啊,许多学生都高高地举起手来,争先恐后地向我推荐自己“我”“老师,选我”。一直以来,都是以教为主的模式,没想到这次的失声让学生们热情如此高涨。在学生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我的助教讲解地很细致,而且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老师的思维模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的讲解更贴近同学的理解。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更加的专注。因为他们擅长于纠错,每当小助教说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他们总能及时发现,并向我汇报。这样一个星期下来,我发现学习效果还不错,作业质量也比往常提高了许多。课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这段时间的教学模式。以助教的形式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一直以来,“教”是老师的活动,是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实“教”的活动不仅指教师,更应指学生,他是教师与学生共有的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的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的影响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在倡导“合作学习”和“生活教育”的今天,我们也不难发现“孩子最好的老师,不是我,不是你,而是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孩子。”(陶行知)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推行“小助教制”,让学生参与“教”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在时空上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又可以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学习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一种内驱力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内驱力是小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有了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有强烈需求的时候,才能积极、自主的参与者学习。而助教的形式,正好给了学生这么一个舞台,协助老师、帮助同学、提高自身,不知不觉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先生”,极大的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以及体验成功的需要。学生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得到帮助,更希望表现自己的出色,受到同伴的尊重和称赞。而“小助教”正是他们所期望的角色。在指导和被指导的过程中,两者共同探讨、互促互进,有助于团结互助氛围的形成。小助教们既感知了教学的快乐,又强化了成功的体验,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知道,身边到处都有老师,自己也可为师。我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助教”互助学习,对于英语课堂上不懂的问题及时帮助、纠正,课外,助教帮助学困生朗读、默写,还给予一定的小练笔。当该学困生有一定的进步,学困生内心一定会很感谢我们班级里的助教,当我的助教得到感谢时,内心也一定非常充实,正如西方人讲过一句话,“送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