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美术课的静与动(何雅婷)

发表日期:2017/4/10 9:34:49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735位读者读过

美术教学中,教师有时会为了安全问题或是其他的一些原因,而省略了室外写生课或者是手工课。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对于他们的管理,教师要费尽心思,就怕一不留神,孩子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低年级大多数的美术课都是安静的坐在教室里画画。教师往往会重视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技巧,重视让学生模仿教材中的作品和教师的范画,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不能让学生单纯的模仿教材和教师的作品”,因为统一的描摹对象,统一的模型,统一的素材会使学生的作业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和创新,很难在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体现出每个学生独特之处。罗曼罗兰曾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面对低年级孩子,这时候的美术课对于他们是新鲜的,而在我的美术课堂教学过程该如何引导他们,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千篇一律的课堂环境令学生有些环境疲劳,学生对于只要是能走出教室的课堂都十分兴奋,比如音乐课,体育课等,所以我想,如果给美术课堂也换个气氛,是否课堂效果会更理想呢?于是,在学习《树上树下》这一课时,我请几个学生帮我画大树,在上课前,我把它贴在了教室后面。孩子们看到大树,感到异常的新鲜和兴奋,纷纷猜测今天的课堂内容到底是些什么,而且还有些迫不及待。上课之余,我留了较多的时间给孩子绘画,请他们将自己画好的小动物贴在黑板上的大树旁边或者大树上。当孩子们将自己的画贴上以后,活脱脱一棵美丽的大树出现了。这样不仅让课堂生动有趣,也趁机展示学生的绘画水平。这一课,我收到了甚好的教学效果,孩子们开始期待下一堂美术课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游戏对他们的影响力是极大的,游戏是一种能够使孩子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游戏,为他们的艺术创造提供条件,激发创作灵感。特别是低年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游戏教学顺应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孩子在玩中得知,乐中求真。我在上《校园真热闹》这一课时,不是让学生在教室里凭空想象,而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做游戏。当我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先到操场上去玩一玩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都泛出了金光。一个孩子说,这节是美术课吧,怎么像体育课?我说,让你们体验不同的美术课啊!就这样,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在我的安排下,有的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有的玩撕名牌,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最后,我会让孩子们根据刚才的情景画一幅记忆画,孩子们在玩过之后画画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回忆,更多的是快乐,这样的美术课怎么不让孩子喜欢!

对于手工课,我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喜欢,课堂效果好,忧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材料不齐,以及课堂纪律问题。手工课的材料准备比较多,当然少不了剪刀、小刀这样的工具,很多时候,我会担心孩子带不齐材料或者在课堂上发生什么危险,就减少了手工课的安排。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有点多余。在一年级的课本中,有《送你一个书签》这一课,我在课前就告诉孩子们带哪些材料,到上课的时候,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对手工课的热情超乎我的想象。他们非常喜欢手工课,几乎每个孩子都按要求带来了材料,这样我的课上起来就更轻松一点了。有了孩子们的配合,课堂效果好不说,孩子们做出来的书签设计巧妙,造型多样,色彩丰富。他们使用剪刀的时候,在我的提醒下,都能注意安全使用剪刀。最后的作品,我设置了一个小型的展览角,把孩子们的作品都展示出来,孩子们既学到了书签的知识,又有了作品,还能互相赠送。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枚书签,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手工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通过制作手工作品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美术。

美术教学应该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小学美术绘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增设户外写生的课程。我们的课堂要多样化,才能适应孩子的身心发展。我认为一节美术课能否吸引学生,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看他是否有新意,因为学生最喜欢的是新内容,新见解,新信息。那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单调乏味的讲解,只能使学生感到美术课的枯燥乏味。因此,我们美术教师要具有深刻而全面的思维和独创精神,不墨守成规,要刻苦钻研教材,敢于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技术,新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途径,挖掘美术的内在魄力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美术课由单调到丰富多彩,变呆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变学的多为学的好,变苦学为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