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偷东西是不对的! 王慧彬

发表日期:2017/5/2 16:09:16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718位读者读过

 

案例描述:

当我刚刚接手一(2)班的时候,有家长向我反映:自己孩子每天都在丢铅笔橡皮,我回答他们:请从自身找原因,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养成整理东西的好习惯。可是接下来几天家长还是找我说同样的问题,我又给他们出谋划策:让孩子在所有的文具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一开始我不以为然,在家长的追问下我不禁反问自己: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自己的东西就看不住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有家长实在忍不住了,说班上有小偷。小偷?!在我眼里孩子们个个都是纯洁的小天使,怎么会有这种不良行为呢?我肯定地回答家长:“一定是误会,现在的孩子太懒散,自己掉了东西不去捡,可能被其他同学捡到了;亦或是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带了多少文具掉了什么……”

后来,有同学悄悄地和我说是某某拿了他们的文具,我把这名同学叫到身边询问,一开始他说是捡的,后来他的回答让我很吃惊,说是他偷的!天哪!孩子!在你们身上老师都不想用到“偷”这个字儿,而你知道还做了。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答不出来。我接着问:“你认为这样做对吗?”他摇摇头。

    该孩子妈妈多次在该孩子的书包里发现不属于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家里都有。该孩子也当面表示,发誓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可是没有任何效果,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一如既往地喜欢“拿”别人的东西。

该孩子性格外向,平时很爱说话。上课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内外作业,能够认真完成。但平时喜欢向班内同学借文具,每次总说“明天就还”,却总是不还。起初同学们都挺乐意跟他一起玩,过了一段时间,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了。很多时候大家发现自己的文具莫名其妙的在他那里,渐渐脱离了班集体,在很多需要合作完成的事情上也表现的得越来越差。

 

案例分析:

为了帮助该孩子,我请来孩子的妈妈了解情况,得知家里出了状况:孩子爸爸生病住院,孩子妈妈一直在医院陪护。平时,孩子一直由老人照顾,疏于对孩子的管教。但老人带孩子条件有限,孩子的很多愿望不能够得到实现。于是,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欲望,他就经常采用偷窃的方式来得到自己心里想要的东西。由于老人的教育方式落后,对孩子在学习上的事情很少过问,许多生活中容易犯错的小细节也都被忽略了,错过了许多最佳的教育时机。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以后无人及时地提出批评,并加以纠正,这就在无形中又为孩子提供了一次犯错的机会。

我认为孩子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主观原因,主要的出发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为了获得某种自己想要却又不容易得到的东西。

第二,由于平时缺少理性的教育,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缺失,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是客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如老人溺爱。了解中得知孩子犯错了,奶奶多偏袒孩子。孩子出现偷窃行为时,其奶奶依然偏袒孙子,没有教育孩子走正道。如此长期积累,导致孩子是非观念单薄。

第二,周围人“偷窃”行为的影响。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最擅长的就是模仿。他们的心理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极度需要依照一个参照物来行事,该孩子看到哥哥随意“拿”他人东西,于是家人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案例措施:

1、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这样的孩子心理上没有依靠,缺乏安全感。作为每天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教师,首先应想尽一切办法,接近孩子。于是,我开始悄悄地仔细观察他,记录下他每一天的所作所为。我会在他开心的时候跟他聊天,问他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他很乐意与我分享他的快乐,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我又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去帮助他。

2、用集体的温暖,融化内心的坚冰。

要多看到该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运用表扬与鼓励的方法帮助他融入班集体。比如: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在课堂上请他读课文,领读词语。当然,表扬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听之任之。一旦发现孩子犯错,要及时地与之沟通,加以批评与指正。明确告诉孩子在不经过他人允许拿东西是错误行为,并解释其中原因。

为此我专门进行了一次班会课《做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一说捡到东西怎么处理?再延伸到怎样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具?等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的自我整理能力都有很大的改善。

3、家校沟通形成合力,持之以恒方见成效。

教师不仅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还要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因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差,很多事情需要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完成。

两个月下来,我发现这个孩子正在逐渐改变,还找回了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我会继续关注他,希望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