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图书的二三事(魏陈陈)
发表日期:2017/5/8 10:21:55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603位读者读过
图书的二三事
早在汉朝,刘向就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拓展视野,而且可以提高自我的修养,使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那些智者对话。据调查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而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及班主任,十分期待班级里的孩子能静下来好好阅读,于是乎我在新学期伊始,就开始着手准备,谁曾想一连串小故事就此展开......
提倡孩子读书,首先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书柜,想到如果班级里的书柜里排列着他们自己喜爱的图书,那将会大大的提高阅读的质量,在网上挑好的新书柜没过几天便送达到学校,在忙忙碌碌一节课后,新书架组装完工,往教室里一放,和我想象中一样,孩子们立刻围观过来,叽叽喳喳得像报喜的喜鹊,不停地问这问那,我看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愉悦的表情,我的心情自然溢于言表,待一切稳定好后,孩子们坐在座位上等待我“发号师令”,好像一场期待已久的远游,我清了清嗓音对孩子们说:“新书柜已经到了,从现在开始我们班是全校班级中唯一一个有两个书柜的班级,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好好地读书了......请各位把自己家闲置的图书带过来吧,我们可以交换着看。”新任务布置完毕后,大家的眼神里“熠熠生辉”,好像里面有对“小灯泡”会发光似得,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兴奋,这好像是我期待的,也是我无法理解的,就这样,疑团等到第二天,我去班级的时候才彻底解开......
还没有走进班级,目光早早的就锁定在那两小排书柜上,上面密密麻麻排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我的心里满是窃喜,孩子们见我这般神情,早读得更卖力了,每个人都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可等我走进一看,情况却不容乐观,原来书是够多了,但是......这都是些什么书啊,什么《盗墓笔记》啊,还有《爆笑校园》,甚至还有一些都没有书皮,这和我的愿望背道而驰,突然就想到了朱自清《春》里的那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只不过野花换成了书而已。想到这里,心里涌出一丝无可奈何,却又觉得无比地动容,毕竟是孩子啊,只不过是他们的本性而已,谁又没有个童年呢?但是书的质量堪忧这是事实,于是我又在班级里下达了第二次“命令”:“同学们,老师提倡大家还是多读好书,这些,还有像这些书,还是希望大家带回家,把家里父母买的一些经典的书都带来好不好?”“好!”孩子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但是明显地,他们眼里的“小灯泡”的光,没有再那么亮,我的心里也一阵犯嘀咕,读书就那么不招你们待见嘛?
于是在忐忑中,第二天又如期到来......
我走进书柜,里面书的质量较之前好太多,但是数量却不如之前那么多,品种也不如之前那么“琳琅满目”了,为此我还很是头疼,心想该怎么办呢?为了让班级的图书角名副其实,我特意让同学去学校的图书馆借书,书倒是借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等图书馆的书一还,我们班的小书柜,又变成了一个“小瘦子”,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鼓励孩子们带书过来,我特意向大家宣布,谁带一本书,就可以给他们这个小组加一分(注:小组积分最高的往往在学期末可以兑换孩子自己喜欢的文具和小礼品)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到起来了,书柜里的书也渐渐地多起来,这时候我也收到了来自于家长的反馈,家长对我说,孩子回到家翻箱倒柜的要找书,据说可以加分,可是有些家长也很犯难,自己家有质量的书也不多,自己文化程度也不高,说去买吧,也不知道哪些书是适合孩子看的。于是我将学校的推荐书目整理出来,发到家长群里,供家长们参考,爸爸妈妈们很是支持,有些人还买了很多本,看着渐渐“胖”起来的图书柜,我也是打新眼里高兴。书越来越多,同学们借书也必将是个问题,但是办法总归有的,我们班的孩子们开始着手给自己的图书贴上姓名贴,每次借书去图书管理员那儿进行登记,就这样责任制后,一切都很顺利,因为借书便利,图书变多,同学们也确实比之前更有氛围读书了,看到这一幕,我以为自己脑海里的“书香班级”已经建立完成,可谁曾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幺蛾子又出现了......
也是寻常的一天,我发现书柜上的书好像少了很多,心想肯定有些“太小气”,不愿意再和大家互相借书看了,早读的孩子们还没有发现我的异样,而此时我却已经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对所有人说:“我们班的书柜怎么回事?为什么书越来越少了,不可能家长不让带了吧,你说说你们,怎么这么大了,还不会分享......”吧啦吧啦地把孩子们训了一通,我叫起了班委,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面面相觑,后来才有人小声说:“老师,有些人借了书后,把书搞得乱七八糟的,我的有些书都被弄坏了。”听到这些,我才明白“幺蛾子”出现的原因,不过书少了也难怪,后来又耐着性子说:“同学们看书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一点的,人家的书要爱惜,但是有的书读得多了,自然有些旧旧的,说明你买的书大家都爱看,都换位一下。”看着孩子们默不作声,我又举了拾荒老人韦思浩去杭州图书馆看书时都要洗手的例子,同学们彼时都抬头看看我,又一会儿低着头,看着他们的样子,也都明白他们都懂了,也没有对书少的事情再做追究......
书柜的事也就这样了,我也是忙忙碌碌的,没再关注,但是没隔多久,那些消失的书又跑回来了,看到这样,我也是很欣慰,只是书多了,我以为就这就故事的结束,可是我又低估了孩子们制造麻烦的“创造力”,例如书多了又出现了摆放不整齐的问题,也许还会出现其他的问题......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在我和孩子们“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开始理解,什么叫做“基于儿童”,也许就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着想,可是真正“基于儿童”,也许正是那些真正了解孩子,陪伴孩子的人,从陪伴中发现问题,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最后引导他们进行快乐的成长,每个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许只是陪着他们走一阵子,但在这走一阵子的旅途中,又何尝不是自己的成长。也许教师这份职业,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才能深深地被其中细腻的感情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