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阅读,让我们共同成长(魏陈陈)

发表日期:2017/6/8 10:52:47 出处:本站 作者:41286 有567位读者读过

黄埔杯征文

阅读,让我们共同成长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信息传递的方便快捷,要求我们更加重视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以及终身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深深的体会到这对我们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的手段也多种多样,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例如:报纸、期刊、订阅杂志、字典、网络等等,都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但是这样的阅读方式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阅读的质量也许会因为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够科学而大大减少学生想要阅读的兴趣,反而接触到了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讯息;除此之外,孩子往往没有更多的耐心进行系统化的阅读,总是“东一锤头,西一棒子”的,没有办法“从一而终”的把整本书阅读完。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我也发现,孩子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也在下降,没有高尔基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迫切,取而带之的是往往在临近交作业的时候,学生才进行阅读,那时候的阅读质量往往比较差,学生也只是为了胡乱交差而已。

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发展迅速,是阅读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的阅读不但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障碍,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自我阅读素养的提升。如何让学生更好的阅读,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读书,这都是迫在眉睫的难题,于是一场“阅读浪潮”席卷而来。

 

一、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提倡孩子读书,首先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图书角,如果班级的图书角里整齐的排列着他们自己喜爱的图书,那将会大大的提高阅读的质量。在网上挑好的新书柜没过几天便送达到学校,在忙忙碌碌一节课后,新书架组装完工,往教室里一放,和我想象中一样,孩子们立刻围观过来,叽叽喳喳得像报喜的喜鹊,不停地问这问那,我看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愉悦的表情,我的心情自然溢于言表,待一切稳定好后,孩子们坐在座位上等待我“发号师令”,好像一场期待已久的远游,我清了清嗓音对孩子们说:“新书柜已经到了,从现在开始我们班是全校班级中唯一一个有两个书柜的班级,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好好地读书了......请各位把自己家闲置的图书带过来吧,我们可以交换着看。”新任务布置完毕后,大家的眼神里“熠熠生辉”,好像里面有对“小灯泡”会发光似得,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兴奋,疑团等到第二天,我去班级的时候才彻底解开......

走进班级,目光早早的就锁定在那两小排书柜上,上面密密麻麻排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我的心里满是窃喜,孩子们见我这般神情,早读得更卖力了,每个人都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可等我走进一看,情况却不容乐观,原来书是够多了,但是......这都是些什么书啊,什么《盗墓笔记》啊,还有《爆笑校园》,甚至还有一些都没有书皮,这和我的愿望背道而驰,突然就想到了朱自清《春》里的那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只不过野花换成了书而已。想到这里,心里涌出一丝无可奈何,却又觉得无比地动容,毕竟是孩子啊,但是书的质量堪忧这是事实,于是我又在班级里下达了第二次“命令”:“同学们,老师提倡大家还是多读好书,这些,还有像这些书,还是希望大家带回家,把家里父母买的一些经典的书都带来好不好?”“好!”孩子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但是明显地,他们眼里的“小灯泡”的光,没有再那么亮......

那么该怎么办呢?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之心,但是却往往不能维持,倘若打消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阅读效果可能也会大打折扣;但同时图书质量对于阅读本身而言也有很大的影响,书本和孩子对话的是否有益,往往就取决与教材的质量,这可让我犯了难。

时隔一天,我走进书柜,里面书的质量较之前好太多,但是数量却不如之前那么多,品种也不如之前那么“琳琅满目”了,为此我还很是头疼,心想该怎么办呢?此时,我又想到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管建刚的小窍门:“人,毕竟都喜欢新鲜的玩意儿,小孩子更是。从学生这头说,没有变化,会生厌;从老师这头来说,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创新和教学智慧……第二年,我们搞‘积分活动’”于是,我特意向大家宣布:谁带一本书,就可以给他们这个小组加一分,小组积分最高的往往在学期末可以兑换孩子自己喜欢的文具和小礼品,除此之外,若是平时犯了错老师要惩罚时,也可以用积分来换。 当数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小奖励”,孩子们便回去翻箱倒柜的找书了,看到他们这样我也乐不可支,积分活动,让学生进入一个“自己打磨自己”的氛围、境地。而我呢,也切实的从管老师的书中学到了一些让学生“顺从”的小手段。

 

书多了,班级的图书角也渐渐名副其实了,不仅多,而且质量还好,同学们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除此之外,其他班级的同学还会“慕名而来”借书,这让他们更高兴了。

 

二、光阴有脚当珍惜,书田无税应勤耕

在自己班上的同学们能够读到自己喜爱的书,那本来临近交作业时才开始读书的“懒虫们”,读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也许有很多人困惑,每一天的时间也就那么长,学生每天都有很多课程,课间休息也就10分钟而已,哪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呢,但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挤总还是有的。”并且告诫我们“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了学习上”,我们总是可以看见许多成人在乘坐地铁是拿着手机进行网页浏览,这也给了我启示,在学校学习时不也可以这样吗?

比如利用排队就餐的时间、在放晚学等候校车的时间,甚至还有些学生早上来的比较早,这个时间也可以用来阅读,如果可以把这些时间碎片充分的利用起来阅读,那也是相当可观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孩子进行阅读,只要他能静下心来读,就不愁他一本书看不完,看着他们有时卯足了劲写完作业,只为了看书,我也感同身受,反省自己,也不能再用工作忙这类的借口不去看书了,《中国教育报》曾刊登 “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大面积空白”一文,披露了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据该文称,即使目前销售业绩最好的教育经典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行总量也不过18万册。这与1300万教师的数量相比,不过千分之一。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发行人员介绍,世界教育经典名著发行总量能达到4000册,就算不错了。造成这种情况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本身,在于我们的教师不爱读书,反映了我们教育本身所面临的读书危机。

于是,我也尽力的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写好自己的教育随笔,意真言切,哪怕篇幅短;同时,我也告诉我的学生,写读书笔记时,也不要求篇幅,但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有时看着他们意真言切的每一句,讶异于他们小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多的“想法。”刘汉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此时此刻,书更像是一座桥,她为我指引了通向孩子心灵的方向。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的多了,读书笔记写的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我让班级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战利品去参加校级的读书节活动,不仅我们班数量够够的,而且也获得了学校的好评及证书,他们一个个都开心的笑了,那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后的喜悦,是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肯定的喜悦。课堂上的制作书签大赛时,我把优秀的作品往群里一发,家长们纷纷“骚动”了,纷纷表示自己很难想象这是自己孩子的作品,家长在群里会因为自己孩子的作品而“沾沾自喜”,同学们也高兴极了,大大小小的表情包来了,鲜活的语言蹦出来了,我发现平时木讷的孩子此时此刻也“妙语连珠”了,大家仿佛在表演一场场脱口秀表演似的。

怎么会想起来在班级QQ群发信息表扬呢,其实还源于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时的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书中的《别让孩子们失语》这样说道:“在这个读图时代里,孩子们也许从漫画图书、电脑动漫、电视在习得的文字给予他们更多也更真实。文字读写的重要性大不如前了,二孩子们试图通过图像标的欲念的冲动和能力是不可被忽视的。此外我们同样不可忽视他们的着装、表情、手势等等新的表达方式……比如网上聊天、BBS、手机短讯,他们的‘无厘头’让他们相视一笑,我们笑的出来吗?……如果我们不欣赏一套新的话语系统,将进一步阻碍孩子们的作文表达……因而,可以做的,只有让作文更靠近孩子,让他们在作文写作中找到表达的冲动,并允许他们打破表达常规……”

 

四、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

家长的陪伴阅读,效果则更加显著,我们班区级书香家庭的学生曾表示:她最喜欢爸爸妈妈给她读书了,每天半小时的阅读中,爸爸妈妈不会在因为忙碌工作而忽略了她,让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还可以在读书中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

学生在阅读时也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阅读,自己喜欢什么看什么,完全没有章法可循,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于是便开始适当在班级里上一些阅读推荐课或指导课,以我自己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为例,在上这节阅读推荐课时,我通过书里章节的小标题让学生进行展开想象,猜测书中的情节以及出现的主角,我们还可以把小标题互相联系起来,学生的猜测往往五花八门,出乎我的意料,最后我再让学生自己去验证,便会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除此之外,读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每篇文章都去精读。”这段话便来源于我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13课《精读与略读》,这篇自读课文便告知了我们孩子如何去精读与略读,特别是告诉孩子们怎样进行略读。你看,这样好的实用性文章便出自课文,在我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时,课后我在想,我们一直提倡学生读书,可能此时此刻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课本外而忽视了课本本身,而课本中,往往有更多更好的值得我们去挖掘,只是我们忽视了,我相信,不断地读书,也是慢慢的把一篇“短”文章读“长”的过程,更是把“薄”读“厚”的过程。

                                                                    

在和学生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会翻翻他们喜欢读的书目,从陪伴学生的读书过程中,我也更加的了解他们,学生们喜欢《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教学方式独特小林校长,他们感动于沈石溪《狼王梦》里的狼王,被她的母爱深深打动,他们羡慕曹禺的《草房子》里那一帮可爱的孩子,他们还想去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去看看她和祖父的园子……他们把自己的喜恶毫无保留的展示在我面前,让我一点一点走进了他们的心,我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心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只是愿不愿意靠近。作为一位母亲,当我和孩子读到《我妈妈》时,我会看到她脸上扬起的笑容,那笑容好像在骄傲的宣称:我妈妈真的很棒;当她读到《抱抱》时,她也会情不自禁的逃进我的臂弯,此时此刻内心会被她这一瞬间的举动而变得柔软起来。

爱是最好的陪伴,互相陪伴彼此的过程中,文字记载了我们的感动,变成了一曲动人的旋律;语言不再苍白,变成了心灵的使者;阅读,也不再枯燥,一点一滴,见证了我们的共同成长。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里曾经说过读书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可能我和我的学生也许正在经历这三个成长,也不管我们是否到达了哪个境界,我相信能够参与到彼此的成长中,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