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主页 >>汪玲教师主页>>案例反思>>阅览文章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节奏更欢快

发表日期:2009/9/7 10:09:4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49位读者读过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节奏更欢快

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小学  王琴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环节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只充分的备教材,只考虑怎样讲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素质教育需要的,不能适应现代学生日新月异的需要的,还应该考虑怎样讲,怎样讲得生动,讲得吸引学生,让课堂节奏更欢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应该在怎样让学生“乐知”方面下工夫,这也就是要讲究课堂艺术。在全国上下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向我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课堂40分钟的效率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近期的和长远的目标。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节奏把握不好,采用的方法,时间分配,和调剂手段不一样,必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实践研究证明: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课堂节奏的快与慢、课堂节奏的教与学、课堂节奏的动与静、课堂节奏的起与伏。

关键词】 教学节奏  快与慢  教与学  动与静  起与伏

正文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学,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活动领域,也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节奏。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换授课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它是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集中反映。教学节奏是否合理,课堂推进是否顺利,除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节奏的规律性把握外,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或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恰当也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节奏的失调。

具体表现为:1. 安排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习惯没有形成,或者对活动的要求不够明确等原因,教师为了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而一味的给足时间,造成时间的失控。2. 教师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够准确,不能找准切入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部分要么缠绕不清,要么一带而过,致使整堂课的教学节奏完全不正常。3. 教师的教学语言太过平缓、教学策略太过单一,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中来,不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造成课堂节奏无规律。有人把节奏当做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适度的课堂节奏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张弛有度——课堂节奏的快与慢

    课堂速度指的是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推进的快慢。事实上,教师讲述、板书、提问等教学行为的快与慢,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教师出示这样一幅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体育老师说,下一节体育课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篮球训练。如果是30个篮球,把他们分给男女同学,该怎样分?体育老师组织大家分篮球是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帮老师分一分篮球大家都很乐意,生活经验促使学生首先想到平均分,但立刻又觉得不公平,形成认知冲突。因思维的不深刻,受“人多就多分的影响”,学生就自然想到男生多就多分一些,女生少就少分一些,好像这样分比较公平,但又暴露出明显的不合理。如何分的既公平又合理呢?学生的思维在深入,感觉“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好方法。这样慢节奏的情境创设,理解学习“按比例分配”的有关知识就成为学生的需要,后面学习如何分配的计算方法上就可以用快节奏。

    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怎样才算教学艺术节奏快慢得宜呢?(1)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焕散;(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换,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可将某些内容转至下节课或将下节课内容移至本节课,若无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味按既定的教案一厢情愿地上课,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有方——课堂节奏的教与学

    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纯粹的教学模式的显现,也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一窝蜂瞎闹的场所。它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的组合,是教师、学生双方面的默契达成,是教师、教材(影像)、学生三者情感的共鸣体现。极富变化的课堂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主体地位,使其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探究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全面的发展。

    例如:多数老师讲“1000张纸叠在一起厚9.2厘米 ,平均每张纸厚多少毫米?”这道题目时,先让学生做,再请学生报答案,然后评论一下对错,就算讲完了。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远不止于此。如果老师能利用好这个问题,就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比如,引导学生发现一张看起来没厚度的纸,原来还是有厚度的,如何量出肉眼难看到的厚度?原来还可用数学的层叠与平均数来算纸的厚度,那头发丝能不能算出它的直径或重量?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发现课本仅从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特殊的物体出发,认识学习表面积。学生们掌握的仅仅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何灵活运用,还得靠大量的练习。另外,长方体、正方体是立体图形中的特殊形式。学生以后再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还会感到无从下手,不会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解决方法迁移过来。这样,学生对物体表面积的认识就没有整体性,研究表面积的方法也没有结构性。所以,我在教学内容上作了调整,把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改为《物体的表面积》,提供学生研究的物体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还增加了圆柱体。这样,就可让学生通过对三个物体进行研究,从整体角度理解“表面积”的含义,掌握求物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存在多种学节奏,而教师一般只有一种教节奏,这种教节奏可能仅与某一类学节奏相匹配而与其他类型的节奏不相匹配,凡适应教节奏的学生其成绩一般都较优秀,相反,则比较差次。寻求最佳教节奏是教师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拓展思维——课堂节奏的动与静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以思维活动为主要形式来进行的,课堂上思维要积极运作,不断进行判断推理证明,不断进行概括综合分析。传统教学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为此,当今的数学课堂频频采用实验操作、小组比赛、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中,例如:

(1)在一个正方形的铁皮中,要想剪出一个最大的圆怎么办?

(2)50人游湖,每条大船可坐6人,每小时租金10元,每条小船可坐4人,每小时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打算怎样分配?哪种方案最省钱?

(3)甲乙两商店出售同样的袜子,原价都是每双2元,甲店现打8折出售,乙店买3双送1双。妈妈去哪家商店更合适?

    像上面这些具有挑战性的、新奇的问题,对小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分析、合作交流,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

    因此,教师应巧妙安排教学方式,让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要以一两个学生感兴趣的重点问题为主,激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他们调动各种已知和感官,解决问题。在学生进入愤悱之状时,教师适时地加以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获得紧张思维以后的放松,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大脑得到及时休息。之后再继以舒缓的氛围,让学生静心地思考,认真演练,默默回顾全课,使之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四、言语和谐——课堂节奏的起与伏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知识的连贯性较强,而趣味性不如其他学科。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难学。通常数学教师们在课堂中只注重语言的清晰准确,不太在意教学语言的节奏问题。其实,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节奏,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模仿孩子化的语调,或高或低、或轻或重、或起或伏、变化有致,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学得开心。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速度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趟,他们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学生的知识就容易“夹生”,学生听课也会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掉队。常常有这种现象:在一个班级任课教师群中,有的教师深受学生喜爱,有的则不然。个中原因较多,但教师的教学风格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教学节奏,富有变化的语言,生动的教态,和谐的氛围,等等,这样的教学风格必然博得学生好感,为学生所悦纳,当然也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没有节奏的起伏变化、平淡无味的教学风格,必然为学生所厌弃,其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是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手段。它是在教师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美的节奏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与对教学材料的积极处理。同时,作为一种手段,一种纯技术因素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不能片面地追求教学节奏感。只有合理、科学地分析处理教学内容,合乎学生心理和生理规律的教学节奏,才会有持久的、自然的美感,才会真正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