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读《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有感(芮丹丹)
发表日期:2017/6/22 15:24:15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713位读者读过
学期初,我拿到了这本《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这本书除了讲述少许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小学数学的优秀课例,同时阐述了如何把握新课标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书中的一些内容离我们很近,读完感觉在听着精彩的优质课。其中,我对几篇文章印象深刻。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中,华应龙老师用他自己的不幸的磕破脑袋与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与所教内容《中括号》结合得天衣无缝。华老师在阐述如何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的时候,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一句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他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很好地将自己的不幸与数学课堂联系起来,华老师的课幽默风趣,寓知识与生活中,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学生常常一节课还没觉得就下课了。同时也体现了华老师的教育机智,他用他的思索很好的与所教内容结合起来,学生本来就会对老师的事情产生好奇与兴趣,华老师将自己的故事与课程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交谈中获得知识,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这篇随笔让我知道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从容面对,用自己的智慧,把所有的不幸变成有幸,文章中提到这样的一段话:你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就好比人生,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是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所做的就是尽你的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是啊,不埋怨,不放弃,将那些意外之事尽力变成好运,把差牌玩好,就是最大的成功。当然,即使不成功,也不气馁,因为我可以告诉自己,我尽力了。
华老师在随笔中也引用了很多文章中的句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充分的体现华老师是一个非常爱好读书的人。在《阅读:一种积极的偷懒》中,他说他喜欢忙中偷懒。在他忙了一阵子,忙的没有头绪或者心情不好时,他就喜欢偷懒,而他偷懒的方式就是阅读。在阅读中他可以关注到很多东西,也能偷得很多技巧、观点、方法以及思想,这样的偷懒会让他进步。
这样的观点在我现在的工作中就能很好的体现。曾经我是一个爱幻想的懵懂学生,一直向往着在校园中工作的场景,可是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我发现我所想象的校园生活和现实差距太大,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这个还没做好,下一项任务又下来了,弄我的手忙脚乱。即使在这样忙碌的工作之后,学校还要求我们看书,阅读并写读后感。说实话,一开始我是不情愿的,抱着侥幸心理在网上当。可这学期看到教本,我呆住了。由于我不是数学专业,对于数学的很多专业知识不如一些数学专业的老师,看到这学期的教本,突然觉得自己不配当一名教师,因为我拿到课本压根不知道该如何教,更别说教好了。这时我开始找各种教辅资料,这时我才发现一直以来的我多么的才疏学浅,这时的我才发现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这时我才知道博览群书,是每位名师成长的共性!
这本书的封底写着这样的两段话:“作为数学老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有趣,也就在这里。我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展现了我对数学的理解。
你是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而不只是一种数学教材,走进学生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和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才能丰富多样。”
这正是我现如今要对数学课堂的思考,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我们的教学不能再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投入到数学的世界里,要让学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无穷的魅力,学生也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种数学问题,不断地追求,这才是我们作为数学老师的终极目标。
思想改变课堂,激情成就梦想。年轻的我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最后我要引用华老师的话激励自己 “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完善,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