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教育常识读后感(马燕)
发表日期:2017/6/23 11:02:25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569位读者读过
读了李政涛老师写的《教育常识》一书,心里有了感触。它让我认识到尊重教育常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阅读中,不断引发自己对教学的深层次理解,思考。不断产生共鸣,让灵魂不断得到洗涤。
一,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生成的过程,课堂就不属于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享,共有,共在的课堂。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课堂教学回归教学的本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最核心的要求。首先,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或提问,或阅读,或思考,或练习。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学习富有成就,那就要给学生自由时间。其次,把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其互动。学生也因为活动空间的扩大,得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互动交流。从而形成一种网状互动的交流状态。再次,把权力还给学生。它涉及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工具权和总结权等等。把提问还给学生,为的是发挥儿童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不断给予引导,提升提问的能力和质量。一方面,老师要从指导学生有良好的提问习惯做起。此外,老师还可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来表达问题,不仅要自己讲得清,还要让别人听得懂。
二, 把质疑还给学生。改变学生对书本,教师和权威的迷信,盲从,养成质疑问难的意识和习惯,把习惯性的不假思索接受现成结论,变为自己对已有观点的习惯性质疑追问。为了把质疑权还给学生,老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这是不可没有的前提。
三, 把评价权还给学生。以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作出的。学生也因此形成了对教师评价的期待和依赖,教师评价成为学生获得自我认识的源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教师则暂时隐身在后,不急于评价,不以自己的评价替代学生的评价,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评价方式做恰当的引导,以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四、一个成功的人他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的,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父母赋予的。人的自由选择,在权力上是天赋的,但在能力上确实有待被教育赋予的。
五, 把总结权还给学生。一堂课上下来,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过去往往是由老师来总结的。其实更多是老师在总结自己教了什么,而不是总结学生的学。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种总结也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进行对照,看看自己教的和学生实际学的差异,以此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当时间,空间和权利都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它放出学生的问题的同时,也放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和学生的差异,归根到底,是释放出了课堂的生命力。
以上《教学常识》这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此书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细细阅读,细细品味。每个生命都是不可重复的,即使生命有轮回,原有的生命可以再来,但却不可重复,紫花以菲比花,此生已不复往生。对教师而言,就是去爱每一个孩子、每个学生那用不可重复的生命,爱的方式就是不知疲倦地发现、真是,并通过教育的方式成全或造就他们的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