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方少兰)
发表日期:2017/6/26 8:43:14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582位读者读过
我认为“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华东师范大学李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是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并且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书中有这样两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使我想到这样一个故事:当有人问罗丹是怎样从粗陋的岩石中雕刻出的世界上有名的雕塑“巴尔扎克”时,罗丹说,他一直在岩石中,我不是从岩石中雕刻而是把他从岩石中唤醒了。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更是如此。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管理在于发现,在于倾听,更在于唤醒。在学校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人是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人的行动,每个人都似乎在静静地走着,安分地工作着,实际上每个人的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工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利益追求更是不同,也许我们雕刻出的规则能够管得住行为。
唤醒的过程就是如此,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我知道我应该主动去做什么,只有这样做就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自己的发展可能。
2、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从书中得知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热衷于游戏、看电视的情况在于儿童的需要。当代儿童对媒介有娱乐、逃避现实、情绪刺激、社会学习、交往等需要。他玩游戏,是为了放松与逃避现实情绪刺激的需要;看电视,说明儿童存在着放松与逃避现实、情绪刺激、交往诉求和现实性等需要;阅读书籍,则与逃避现实、现实性、快乐诉求和安静诉求等需要有关。当我们的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不良嗜好时,会一味的禁、罚等,这绝不是有效地办法,有时也造成了“教育失败”。再有,我一朋友家女儿五岁了,特爱看动画片和打游戏,还会下载,担心眼睛视力和上瘾,她就从一开始的软硬兼施,到后来的狂风暴雨,可是,她还是偶尔偷偷地把她家长手机拿过去,躲在一旁自得其乐,真是要命。现在看来他们的喜好都是正常的,只是我们采取的方法欠缺而已。而教育者为此需要对儿童的欲望加以引导。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就是要求家长每天坚持给孩子朗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和孩子说话,它的好处太多了:树立孩子的信心,带来欢笑,拉近彼此的距离,告诉孩子信息或向孩子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在朗读中,我们还可以在孩子的脑海中将阅读与愉悦联系在一起,为孩子创造背景知识,建立词汇基础,同时树立一个阅读的典范。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时,就会发送一个愉悦信息到孩子的脑海中,因为朗读能让孩子把书本、印刷品与愉悦画等号。而且,阅读也是积累渐进的技能,这意味着,阅读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为了要做好,就必须去实践,读的越多就读得越好。这也许可以改变儿童看电视和玩游戏的需求。可以试一试,如果能持之以恒,对于这个家长来说是一件好事。
读了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李教授的每一个观点都是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本质,从深层挖掘分析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对阐述的每一个观点都有深刻的体会。
对我们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现和学习,不仅如此,教育常识才会扎根于内心之中,变成自我存在的根基。我们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规矩,但是我们更应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去体验学习中的成功,这种成功感,成就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树立信心,发现自我价值,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