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鸡汤”里的哲学 (徐佩)

发表日期:2017/6/14 14:33:23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551位读者读过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是一种共识。教师读书不外呼两类:“喜欢的”和“需要的”。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享受。没有压力,没有牵绊,更自由。它宛如一场精神的放牧,过程自得悠闲,结果酣畅满足。

刚拿到这本《教育常识》,我并没有看下去的欲望,随便翻翻,满满的散文气息,对我而言,着实无趣。但总归是要看的,毕竟还要交读后感。我漫不经心地翻了翻目录,代序我是从来不看的,下一秒我便被这样一个标题吸引: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人始终是未完成的、人只能是自己去活着。心想,这么鸡汤式的标题与教育教学能有什么联系呢?怀揣这样的想法,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这几章。

“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这是在我很早时就知道的道理。但是否真的明白,能否做到实处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哪怕它们来自同一棵树;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哪怕它们出自同一片沙滩。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哪怕他们是双胞胎,我们依然能辨别出两人诸多的差异。学生亦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一样高,一样胖,一样不爱写作业,一样爱闯祸,他们也仍然有自己的特性。比如2班赵义志同学爱做饭,杨鸣同学爱跳舞,井添雪同学爱唱歌,严思凡同学爱画画等等。他们的不同点在于他们自己的特性。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想法。作为老师,应该去爱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生那不可重复的生命,应该不知疲倦的发现、珍视,并通过教育的方式成全或造就他们的独一无二。正如卢梭所说,把握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也自认为在这一点上,我的立场很鲜明:所有的“成”都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以往的自己;但相对于未来的自己,人始终处于未成的状态,各种可能性总是在前方默然守候。每一个学生都是未完成的个体,正走在“成”的路上。一个班上总会有优秀生和后进生。优秀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并不觉得那是自己的功劳,因为那是他们天生可得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成”了,而只是“未成”的路上“成”的一部分。我从不会说我精心培养了多少“已然”成才的学生,因为,我深知他们的未来具有未知性和可能性。后进生取得了进步,或许我会将三分的功劳算在自己身上,七分是他们的态度与努力。一次考试失败并不能代表某个学生就是差的,一次考试成功并不能代表他就是优秀的。人具有可能性,与可塑性,正是如此,教育才有了可能,教师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这本书,我还在看的路上,并未实现“成”的觉悟。看了前半部分,我深深意识到,虽然我的教育思想有所觉悟,但征途甚远。而这本书在我的手上,我尽力抓住那些“最重要的常识”,力争实现我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