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王慧彬)

发表日期:2017/6/14 16:55:43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608位读者读过

讲座《聚焦核心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走向有效的实践与思考》听后感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王慧彬

作为一年级语文老师,心中一直压着一块大石头,就是希望可以给孩子们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前几天有幸听了江宁实验小学蒋老师的讲座,给了我教学中的帮助,让我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蒋老师首先对一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两点:一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层出不穷,二是意图面面俱到,却往往事与愿违。为了避免第一点,我仿佛过于寻求第二点,把教学目的放在“教”上,总认为一年级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老师就是不断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来应对考试。这样的结果就是考试成绩不一定理想,孩子们没有真正学会学习方法。

针对这种问题结症,蒋老师给出的解决途径即:转向以“学”为基点的教学,结合自己班级孩子自身情况,教得他们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一年级主要是识字,再延伸到词语,最后练习说写一句话,这三步的达成即聚焦于教学核心目标的阅读教学。

一、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教什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年级语文课文几乎所有的目标都有相同的一条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就是读准字音,“流利”就是熟读课文,而“有感情”算得最高境界,不同的课文表达不同的情感,首先要理解字词,再加之自身感受、对未来的预设,把学生带人画面情境,老师有语言示范,带着孩子般的语气朗读,慢慢地培养学生习得方法,让他们自我体会,自我流露表达情感。

二、基于文本语文价值——用什么教?

基于蒋老师分析的几点方法,我重新审视分析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1、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咏华山》其中一段: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由登山时的艰难到登顶后的感慨,都突出了华山的“高”。

2、抓中心句,粗制大意。

《特别好吃的饺子》中一段:

我们三个跟着妈妈学包饺子。艾丽心灵手巧,包的饺子像模像样的。尼雷尔饺子没包几个,脸上倒沾了不少面粉,惹得大家都笑了。

这一段重点写艾丽和尼雷尔跟着妈妈学包饺子。“像模像样”印证艾丽的“心灵手巧”,而“没包几个”“沾了不少面粉”表现尼雷尔大大咧咧的可爱形象。一个“笑”字渲染出了包饺子时其乐融融。

3、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春笋》中一段: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这一段描写春笋破土顽强无畏。一连串动宾搭配的短语简短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

4、发现文本的语言价值。

《中国红》

东方升起的太阳是红的,               天安门的城楼是红的,

春天开放的花儿是红的,               高高挂起的灯笼是红的,

妈妈身上的衣服是红的,               家家门上的春联是红的额,

迎风飘扬的国旗也是红的。             我们的一张张笑脸也是红的。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用火热的语言,以对仗工整的诗句,书写无处不在的中国红。

5、发掘文本的文体价值。

《水滴的旅行》

我去过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我去过宽广的大海,好多海豚在我周围嬉戏。我还去过青青的草原,落在骏马的背上,跟它一起奔跑。

由三个句式相似的长句子组成,介绍了小水滴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经历和感受。

三、着眼于方法能力组织教与学——怎么教?

1、蒋老师指出重要的一点: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疑问整合转化为一些少而精当的话题,把无休止的课堂提问转变为话题驱动下的适度追问。

例如《三个小伙伴》:

(1)    三个小伙伴栽树遇到了哪些困难?

(2)    三个小伙伴是怎么说的?

(3)    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做的?

纵观全文,沿着三条主线成并列三段:困难是什么?小伙伴们怎么说的?它们怎么做的?请学生到课文中寻找,锻炼它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语文的学习无处不在,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一年级语文教学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字词和文章,比如《识字5》:

夜晚  繁星  亮晶晶

爷爷  奶奶  小丁丁

竹椅  蒲扇  萤火虫

牵牛  织女  北斗星

这些词语都是和即将到来的夏天有关,我用生动的动画图片来让孩子们认识事物,让他们自己说出相应的词语,激发主动学习。

3、课内外学习相联系。

《发现语文素养》的练习,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还扩充了它们的词汇量、增强了他们的语感。通过阅读《风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懂得了很多相关的自然想象,对《晨光》《月亮和云彩》《水滴的旅行》等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

我希望扎扎实实地带好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培养他们的诵读习惯和兴趣,使学生在小学黄金阶段能够获得广泛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