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于读书中成长》(刘倩)
发表日期:2017/6/26 10:28:52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584位读者读过
著名的现代作家王火曾说:“人的生命有限,而书的数量无限,不能用有限的生命来读无限的书,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选读有限的好书。”我很是赞同他的这个观点,是啊,人生毕竟是短暂的,有时因为生活的忙碌,事情的纷杂而耽误了阅读,就连令人赞叹的好书,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读不完的,那么该怎么办呢?私以为即使书不能读完,那翻翻也是极好的。
小时候,家里并没有什么书籍可读,像小人书这样的都很少,那时候想看小人书还要趁着去外婆家探望的时候去跟大哥哥借着看,有几次想央求哥哥给我几本带回家,可我又胆小不敢说,于是只好赖在舅舅家里认真得细读,不肯放过书中的每一个细节,真是着迷。那些图画书的内容我早已不记得,但偶尔一些片段的影子还会从脑海中掠过。那样的读书就像是一株太阳花生长在贫瘠的沙土中,奋力在没有养分的沙地里拼命汲取,那时不知道为什么就样的喜欢阅读。
上初中时,我搬了家,搬到了舅舅家隔壁,那时候大哥哥已经上高中了,他的书架上有一排排好看的书,我打心眼里羡慕。有一天我在他的书架上看到一本《狼图腾》,我两眼瞬间放光,一直盯着这本书,哥哥在发现我的眼神后,主动将书拿下来给我读,于是我搬了个小板凳坐在一边,安安静静地看起《狼图腾》,一页一页的情节是那么吸引人。我也不知道在看小说时,哥哥在旁边做些什么,只是一低头的时间,再抬起头时这天怎么一会儿就黑了呢?我一头雾水,迷茫中听到妈妈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我便赶紧把书给哥哥理得整整齐齐放到一边,懒懒地打声招呼,就回到家里。晚上在睡梦里脑子里还回放着陈阵与圈养的一只小狼崽一系列的令人陶醉的有趣的情景。
后来在高中和师范上学阶段也在断断续续去图书馆借书,看书,读到一些美妙的句子时会做些记录,但又总觉得自己那时特别笨拙,怎么看书还是不开窍,只是不断地摘抄,摘抄,以至于一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上学时供摘抄的几本笔记本,后来偶尔想到,自己摘抄了那么多优美的句子,为什么不在日记上试着去仿写呢,慢慢地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一开始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是生涩的、没有内涵的,连我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够去吸引别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坚持,我发现每一天都有它的精彩之处,重点在于自己要用心去仔细得观察,去记录生活的点滴精彩,体会生活中的小小细节,每一个小片段,每一个转瞬之间,都能够有些顿悟。再由自己的笔尖去书写,袒露自己的心声,虽然手中的笨笔并不能将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坚持总是有成效的,我心里也渐渐有了一些底气,那些摘录的句子已经可以供自己写作时借鉴、参考了。
在大三的一节课上,学院的院长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读一本与教育有关的书籍。通过网络搜索,我了解到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经典教育书籍,后来这本书给了我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的启迪。从这本书中,我才慢慢了解何为教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哪里,而课堂教学应从哪些细节着手,平常的教学工作又应该重视哪些方面,哪些教育观念我们应该摈弃、改变……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他那令人钦佩的悲悯情怀,对心灵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以及对每个孩子永不放弃的坚定理想与信念,它们蕴含在书中鲜活而细腻的案例中,让我看到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尊严,感受到身为一个教师的喜与悲。当今的社会,从事教育行业固然有其艰难之处,但它仍然是值得无数人去做的,因为当你愿意将整个心灵奉献给孩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心灵竟是这样的透明、澄澈、不含一丝杂质,能与这样的心灵对话这也是做教师的幸福所在。就这样,我开始期待我的教师生涯,也是从那时起,我会学苏霍姆林斯基在实习时注意孩子们的表现,有时会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日常与孩子们有趣的小故事,虽然我并不了解这些小故事的价值,但我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做的。几年之后的现在,我才知晓这其中的价值与意义,或许我是幸运的,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参加工作后,在工作之余,我也会抽出时间来看书,做些摘抄。作为学校发展班的一员,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发展班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幸运的,因为从进教师发展班的第一天开始,校领导就非常重视教师的阅读,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沙龙活动,另外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为教师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比如《静悄悄的革命》,比如《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比如《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让老师们在业余时间不断自我“充电”,这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学校还贴心得为教师订阅教育类杂志报刊,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观念得到提升。同时,学校要求教师记读书札记,写教后反思、教育叙事,进行命题习作比赛,这很好地促使了教师的思想总结与专业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师节的时候,工会还会将教育名著作为礼物送给老师们,这些举动都让教师们“读”有所获,“读”有大获,这也会让每一位老师用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让学校永远充满书香!
读书能让人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上的呼吸,此话的确言之有理。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有时候多项的任务聚集在一起就会让我们觉得压得要透不过气,觉得身心疲惫,人难免就会变得浮躁起来。有的老师说,事儿太多了,压根没有时间去读书。可是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是需要挤出来的,工作再忙只要用心去挤,时间总会有的。想想看,我们每天花在看电视剧、聊天上的时间有多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闲散时光变成阅读的时间,西汉刘向的《说苑·建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即使真的到了迟暮之年,秉烛而行总比摸黑行走要好。有时工作忙累了,我也会像华应龙老师一样,累了就偷个小懒,读上它一段,小憩一会,有时也会拿起手边最新的数学报,虽然是低年级的数学报,但报上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其中的小故事,我曾建议家长把它们当做是亲子阅读的材料,这样既可以增加亲子互动的机会,拉近亲子的距离,还可以扩充孩子的识字量,并且能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此外数学报上还设计了一些趣味十足的习题,偶尔我会从这些题目里面获得灵感,将题目稍微改编一下让孩子们做做新式题目,能巩固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还能拓宽孩子的思维宽度和广度。这样短暂的宁静平淡的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不能比拟的,这大概是阅读的一大魅力所在。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对教师而言,有所选择的阅读会更加事半功倍。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名家名著经过了岁月的洗礼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教育思想文化的精髓,读来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而想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就要走近大师,可以读一读陶行知、赫尔巴特、布鲁姆、乌申斯基、班杜拉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一些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如李烈、顾泠沅、魏书生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张思明、李镇西、李吉林、窦桂梅等人的教学随想。相信,读名家的书,肯定会受益匪浅。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也有人说过“作为老师,一日不读书自己知道,两日不读书身边的同事知道,三日不读书,学生们就会知道。”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是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而更新的重要方法就是读书,从阅读中学习。只有将书中观点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从中得到激励与鞭策,丰厚自身积淀,修养自己,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年龄大的老师,是拥有了一桶“水”,但这桶“水”或许很久没有换了,也许3年,或许5年,这样的一桶“水”,不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拥有的一桶水,应当是“源头活水”而不是一桶“死水”。 “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对一般人说的,更是对我们老师说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后进行写作,是营造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写作能让人对所读的章节篇目进行剖析,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梳理思绪,从而能够深化和丰富自己的认知。如果说读书是选择吸收知识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接纳和消化的过程,同时我也能从中有所收益,避免了弯路就能在之后的教学中更加顺畅,这样一份珍贵的成果也能在日后的教研工作中进行再利用,可借鉴、可参考。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多看书,增长见识,和学生共同成长这是我的心愿。备好一杯浓郁的咖啡,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喜欢的书,暂时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繁琐抛下,静静地走进书的世界,细细去品味书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