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读后感(沈珠娟)

发表日期:2017/6/26 10:43:32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598位读者读过

1、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人性常识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只有学会做人了,才能更好的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好,那将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2、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个性,作为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一成不变的按自己的固定模式来,从孩子的特性出发,也许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得到的结果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3人始终是未完成的

    人就像一个圆,当我们在不断地接收知识的时候,这个圆也在不断地扩大,我们就会发现,圆以外未接触的东西会更多,就像是懂得越多,不懂得也会越来越多一样。人总是处在不饱和的状态,也永远不会变的圆满。

4、人只能自己去活着

当你自己都不为自己活着的时候,就更不要指望别人帮助你活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引路人、启发者,并不是一个决策者,最后的决定总是要自己来的,哪怕仅仅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自己做不了的决定,别人是更没有办法帮你的,最后你还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要么你就不要做。

5、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他们的成长特点,所以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符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不可能说对待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去讲大道理一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仅自己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会让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的复杂。

6、人在表演和观看中生长

 人最直观的印象是通过眼睛获得的。无论是什么年段的孩子,直观的表演对于他们来说是刺激性最大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多以肢体表演为主,至各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直观的动作孩子能够更快的学会。

7、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鲜活的个性,作为教师需要去发展孩子们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在课堂上也可以去尝试听听孩子们的意见,也许会给我们打开思路呢。

教育是为孩子们提供发展的空间,让它们在这片空间里肆意的生长,每个孩子都成长为一片不同的风景,而不是压制他们,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给出的既定空间,最后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就如同流水线生产的都是一模一样。

8、教育即“生命·实践”

 有段时间的流行用语“别人家的孩子”,就我个人来说,即使我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但是还是避免不掉被家长提起这个话题,感觉很讨厌。所以很能明白孩子们被拿来作比较的心情。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评价孩子,最好使用纵向的比较,而不是横向的比较,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

9、教育的眼光即生长的眼光

 也许是所谓的职业病,无论是在什么场合,总是带着一种,暂时就称为教育的眼光吧,觉得和自己教给孩子的不一样就会看不下去。尤其是有的时候,这种事情还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的,就会很不能理解,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如果你们都做得不好,还如何让老师教的好呢!

10、教育立场即学生立场

教育立场并不仅仅是学生的立场。

虽然自己不带班主任,但是知道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并不少,作为一个局外人都可以感觉到,即使是孩子再上心,如果家长不用心,这样都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更别说,有的家长直接就是不管自己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