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读《教育常识》有感(魏雯雯)

发表日期:2017/6/26 12:43:14 出处:本站 作者:王路 有630位读者读过

读《教育常识》有感

魏雯雯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标题吃了一惊,教育常识竟然作为一本书来写,难道作为教师的我们,连教育常识,常识性的问题都要来学习吗?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读完了这本书,对开头作者说的这段话印象极为深刻:"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作者在书中不仅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还纠正了许多教师容易犯的错误。
   比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性东西较多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个人更喜欢阅读这本,因为这本书的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每个主题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李政涛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其中最吸引我,而且深深刻在脑海中就是引用到了顾城的诗“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顾城眼中的“成人的宇宙”是灰色的,生机和光亮都被“灰蒙蒙”所笼罩。而孩子的宇宙则充满了鲜红般、淡绿般的朝气,洋溢着“苟日新日日新”的生长力量。

本书中还举了沈从文读书的例子,例如,沈从文只念过小学,但他“所受的教育”没有停止在小学,教育场所从学校延伸到广阔的现实生活"。可想而知,现实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它比起书本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宽阔无边,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
  另外,本书中的"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这个例子也给我很深的启发,这个例子说明,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走进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交流,随时随地都要抓住教育的机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运用起来,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学生掌握得最牢固的,本例子中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
    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期待,我们会在书中与作者结缘、与常识结伴,感受着与作者心灵共振的美妙声响,开启我们根植教育常识的、崭新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