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读《给教师的一件新武器》之感(缪丹妮)
发表日期:2017/9/29 8:04:18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缪丹妮 有762位读者读过
读《给教师的一件新武器》之感
江宁中心小学 缪丹妮
初次拿到这本书是在学期末,并没有时间仔细翻看这本书的内容,只是粗略的扫一眼封面和书名,封面上有个大大的深红色的感叹号格外醒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另外书名是《给教师的一件新武器》则让我不经意的遐想,之所以称"武器",可见其威力非同一般,相比现今各种教育方法来说,效果应该是显著的吧。书名下面的破折号告诉了该"武器"是教育诊疗,那么此武器真会有如此一针见血的效果吗?
带着这份期待,假期里我细细阅读并研究了这本书。与以往所读的教育理论专著不同的是,本书分为了上下两篇,上篇在于介绍教育诊疗技术与"心灵档案",下篇则是使用"心灵档案"诊疗的案例与分析。每篇案例都是中小学中发生的真实案例,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记述,并采取适当的分析与诊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理论与实践事例相结合,让我们更易理解与运用。
一、深入剖析,全面解读
作者是个有二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书中他也提到教师在处理某些班级问题学生时,应该像医生给患者看病那样,注意望、闻、问、切,而不是根据表面现象就草率地下了决定,教师若仅仅凭着自己的经验,不分析背后深层的原因,一棍子打死,那么是很难有效果的,即使有,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我们在日常处理问题时可能就缺少了全面地眼光去分析问题,也缺少相应的方式方法。本书介绍了几种方法,似乎给我指明了一些道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画心中的果树、画全家福、画"五项图"(一棵果树、一座房子、一本书、自己和另外一个人)、回忆早期记忆(用叙事的形式将自己早期记忆里印象深刻的事记录下来,可以对细节进行叙述,但需真实)、词语联想(给定5个以上不同方面的领词,让学生接着写,不对学生做词性方面的要求)、释梦等多种方法去了解学生过去和目前的状态,他人的影响……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出发,理性全面地找到解决方法,对症下药。在我后面的教学中,可以试着采取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当然,客观的检测和正确的分析都是很重要的。
二、求同存异,发展个性
书中谈到"每一个孩子都是充满个性的,也就是尽可能深入地去关注,去研究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属于他的那个模式,在发出我们的教育信息时,能尽量照顾到他们的独特性。"
该观点符合现代的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但也有不同声音。曾有有个教育家标榜:给我一个孩子,我可以把他培养成总统、律师、医生,也可以把他变成小偷、乞丐或杀人犯。他的观点很明显:教育是万能的。其实,王晓春老师的观点是: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影响学生。而且,教育也没有必要是万能的。曾有个漫画:各种形状的图案进了学校,几年后,全部变成了圆形。难道教育的功能是把个性千万的个体变成一个个千篇一律的产品? 即使这些“产品”如何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我都不赞成这种所谓的教育。何况,这样的教育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根本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且还有尊重这种差异性,而不是千方百计消除这种差异性。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三、尽力而为,不负我心
书中说“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框架往往会保持一生,我们不要指望孩子‘脱胎换骨’,他能在原有的性格基础上扬长避短,这就很好了。”通过书中的分析早期记忆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以前的思想和行为会与他对生命的诠释一致即影响后面的行为,而每个孩子都处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教师能试图纠正学生错误的统揽观,那么他新的思想及行为也会与新的诠释相一致。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纠正。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医生看病必须根据每个病人做的检查来分析,否则很容易出事故。每个学生也是独特的,而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效果或事故似乎不会那么快出现,但我们仍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尽力而为,做到问心无愧就好。相比教师,医生的专业知识可能更加丰富,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工作生涯中不断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努力让自己在处理问题上变得更加灵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