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在教学中品味人生——读《好课的三重境界》有感(潘雪梅)
发表日期:2017/10/10 8:29:31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魏陈陈 有625位读者读过
在教学中品味人生
——读《好课的三重境界》有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重境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鲜少有人知晓何为好课的三重境界。
倡导“诗意语文”的小学语文领军人物王崧舟老师在《语文的生命意蕴》中提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同样存在不同的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他提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因此,他提出,好课的最高境界乃至无课。
首先是第一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教师,上课时,不仅要“身”在,而且要“思”在。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因此, 教师要上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设计的课,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相机做出调整,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所以教无定法,教师需不断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渐入佳境。
再次,是第二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二重境界要求我们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拒绝东施效颦,寻找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最后一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几乎没有课的痕迹存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真心热爱课堂,热爱学生。
回想自己工作的这一个月,有得也有失。我也深知自己的短板在何处。因此,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加深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学习、去阅读,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