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粗读《听名师讲课》(数学卷)(刘倩)

发表日期:2017/10/10 11:17:16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倩 有578位读者读过

粗读《听名师讲课》(数学卷)

                            刘倩

假期时间,我粗读了《听名师讲课》(数学卷)一书。整本书分三个篇章详细呈现了很多数学特级教师、名师的课堂实录并穿插了一些一线数学教师的精彩评论,书中有太多的精彩之处,例如第二篇“经典课堂教学智慧”中,主编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课堂小片段记录,辅以从教育学理论、新课程改革理念出发的评鉴、赏析,来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课堂中的“教学智慧”。又如在第三篇“名师教育阶梯”中,依据每位名师的课堂精彩片段给读者们进行深层次地剖析,阐述每位名师的教学艺术具体显示在哪些细节方面。

细看这本书里所呈现的教学实践片段,我发现:

1师生间关系是否民主和谐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产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一大前提条件。书中的吴正宪老师,上课时有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发言这在我们看来这孩子有点不尊重老师,不懂规矩,平常我们是会斥责这个孩子的,但吴老师并没有,而是耐心地等着他们发言结束,并加以评价他们的想法和思路。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以后需要停下脚步,倾听孩子们的思想,即使他们的想法太过于天马行空,与答案相差甚远,但也要肯定每个孩子积极思考的态度。

2虽然数学是严谨的,但数学的课堂却可以是有趣的。“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因为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优秀教师李新在教授《面积单位》时,由图片引入新课,让孩子在好奇、神秘、轻松的猜想中走进教学,把知识融入生活,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之后通过动手摆一摆等操作,自己建立对面积单位的感性认识,在脑海中形成扎实的表象。此外数学教师也应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成数学式的幽默。

 (3)数学对于逻辑思维、分析思考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最常见的就是一题多解。特级教师蒋康华在《圆的认识》这一课中,在学习直径和半径特征的过程中,既注意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亲身体验,又能从独特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不断给学生思维注入新的兴奋点。

题外话:说起名师,虽然没有荣幸地听过某位名师的课,但想起大学时有幸听过某校小学部校长的讲座,期间她将她的职业成长史娓娓道来。在刚毕业开始上班的时候,不会上课,那怎么办?一个字:学!四个字:照搬照抄!积极地去听同学科老教师的课,将上课过程详细记录,理清教学思路后开始背“台词”,之后模拟课堂,模仿老教师的动作、语速、语气,甚至是表情,假设学生的种种可能的回答,想好应对的策略,这样一番如法炮制之后,她可以驾驭住她的课堂。久而久之,她可以不用照搬照抄也能游刃有余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进度。当学校要求她上示范公开课的时候,她表现的很是谦虚、认真,先在网上搜索名师的教学实录视频,取其精华,再融合自己一贯的教学风格,反复得和同学科教师研课,反复得在教室演课,有时会到了夜深才作罢回家。听到她的故事,我和同学们当时都表示很惊叹和佩服,她原来是这么成长为一位名师,一位校长的,她是那么的谦逊、优秀,同时勤奋、踏实、认真。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除了学校提供的优良学习锻炼的平台这种外部环境以外,自身的这种认真、敬业、细致、勤奋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奠基石吧。作为一名小小教师,我需要不断反省自身,正视不足,力争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