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不用自己的标准定义学生(沈珠娟)

发表日期:2017/10/11 12:40:50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沈珠娟 有583位读者读过

今年暑假看了马校给我们推荐的书籍给教师一件“新武器”--教育诊疗。拿到这本书以后,我并没有按部就班的从前往后进行阅读,而是反复看了几遍目录,看着每一篇的文章的标题,发现相比较上篇,下篇的内容更加的吸引我,其中有一篇“他为什么爱动手打人?”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丁”打小女孩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个原因是,“小丁”对于别人是否是有意打我判断不准确得来的,因此就有了整件事情的原委。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课堂上不会有无缘无故就打起来的学生,他们总会有原因,只是这个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判断的不准确。

我是一名体育老师,大部分的课都是在室外,室外课不像室内课,室内课每一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在一节课上不会有任何的变动,但是室外课,孩子们的位置在一节课中会不停的变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之间的肢体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在低年级,很多孩子对于“故意”“无意”并不能很准确的判断出来,别人不小心碰到一下,就以为是别人故意大的自己,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打架事件。在我看王晓春老师这本书之前,一直以来的解决方法就像书中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一样,“打人事件发生了,教师过问了,肇事者认错了,向受害者道歉了,教师就“鸣金收兵”了。”现在才知道这是“最浅层次的教育,因为这并未真正走进学生的心,没有找到病根”,很可能过不久先生就会重犯类似的错误,并且反反复复。现在才知道,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自己非动手不可的原因,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我。教师应该刨根问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另外一篇印象深的文章,是关于教师自我诊疗案例里的“在分析他人的同时分析自我”带班如交友。“面对不同的班级亦或者是不同的学生,应该展示个性的不同侧面,有的要严厉,有的要宽松,有的要严肃,有的要活泼,有的要动用心计,有的要装傻充愣。这句话在我们给学生做评价时最能体现。每个班级都会有非常调皮始终安静不下来的学生,也会有内向不爱讲话的学生,无论是在批评还是在鼓励他们的时候,个体的差异就会凸显的淋漓尽致。当然,在我们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分析学生的同时分析自己,在改变学生的同时改变自己,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超越自己,并不是所有的时候孩子们犯的错误就都是错误。

和孩子们不要总是处于师生的关系,课堂上是师生,课后可以与孩子交朋友,而交朋友的过程同时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分析学生的过程同时就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完全是相互的,我们从学生身上学到的东西未必少于学生跟我们学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