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沟通,需要家校共同“ 上船”

发表日期:2017/10/16 10:28:00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孙丽丽 有592位读者读过

沟通,需要家校共同 上船

--在一年级教学生涯里与家长沟通后的所得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想架起友谊互助的桥梁,就离不开“沟通”二字。“沟通”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重要,在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作用也是非同一般。尤其在小学教育里,在孩子尚未能为自己的行为能力负责的时候,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就更为明显。

关键词: 家校  沟通  促进  教育

新理念下的教育模式里,家校沟通被放在首位,尤其在小学阶段,有效的沟通方式会促进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停地进步。这世上家庭千千万,每个家庭的模式大致相同,但是每个家庭的情况却各不相同。如果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做好小学阶段的教育,家校沟通的方式不仅能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也能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默契度升高和感情升温。巴纳德说过,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发展与维系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所以,对于小学教师而言,班级就是一个小的管理团队,教师就是一个管理者,如果想要高效的管理班级,就离不开与家长的沟通。今天,就对于家校沟通的这种方式的作用,我将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看法。

一、如何让家校沟通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良好的沟通和了解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可以给教师教育教学上面带来便利。记得2016年刚接手一年级的时候,对于班级里五十二个孩子的情况,我一无所知,在我面前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着我去晕染和发现他们材质的异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惯例我会记住他们的他们的名字和大致特征,然后展开教学,但是唯独有那么几个孩子,我无从下手。其中有一个孩子尤为突出,他性格倔强叛逆,不合群。在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之后,我才了解孩子的性格是因为单亲,家长父亲不负责任,经常找上门来和母亲吵架,使得孩子的心理受挫,并稍稍扭曲了孩子的正常心理价值观。在我与家长沟通之后,我们制定了家校协作的方案,在校注意观察孩子的动态,在家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在我们的努力和沟通协助之下,孩子的情况慢慢好转,由先前的执拗不合群,到后来的开朗主动,让我们觉得欣慰。

良好的家校沟通,不只是通过简单的家长会,偶尔的一对一简单聊天,还要通过长时间的家校配合和对学生在校的观察,让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外的情况,以便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更好的进行学校教育。家校沟通,是让教师更深入更真实的了解和走进学生生活的最有效的途径。

家校沟通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让教师在对孩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与家长进行共同教育。在我看来,我觉得如果想了解学生,首先第一个方法就是先找到家长去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从而找到"病根",做到病到根除。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与家长沟通,家访的时间可以放在周末,花费半天的时间去观察学生在家的真实情况,做到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最后,与家长沟通以后,也要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聊天和游戏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知道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教育举措,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二、如何让家校沟通保持教师与家长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

在学校,教师面对的学生有四五十号,那么面对的家长就是学生人数的两倍甚至更多。所谓众口难调,在教师的教育教学里,无论你运用怎样多的教育教学手段,总会有那么几个家长会不满意,久而久之,矛盾和不满就会慢慢堆积成火山,稍不留神家长就会爆发出来,烧掉眼前与老师的沟通之路,然后走到教师的对立面,不再配合,不再理解,处处与你为敌,使得教师的教育和教学骑虎难下。那么怎样才能在良好的氛围下与家长进行沟通呢?下面就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提出几个方法。

1)了解家长的文化水平的人品性格是进行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一个孩子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是受家长的影响的,家长什么样,基本孩子就八九不离十。所以,在与家长沟通之前,可以通过手头现有的材料了解家长的大致情况,再通过孩子的口去了解家长在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与重视度,还可以通过其他家长的口中去了解一些家长的为人处事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我带过的学生里,我了解到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做事粗鲁,性格也是咋咋呼呼的急性子。我会用简单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抛开拐弯抹角的文化腔,告诉他们不能好好配合老师,不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利弊,会着重去了解家长有没有希望孩子不走自己的老路,能拥有更好的未来的心理,去说服他们。而对于那些文化水平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家长,就要另一种方式去对待了,这种家长不需要老师多么处心积虑的去劝说,只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与他们进行简单的沟通即可。不过文化水平和素质好坏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能以偏概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人物具体对待。所以充分的了解家长的情况是进行良好沟通的必要条件。

2)互相尊重是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的重要原则。人与人之间如果想要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除了信任,还要拥有彼此之间的尊重。在对待家长的时候,给予家长适度的尊重是必要的。有时候,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把对待学生的态度转嫁到家长身上,用训孩子的方法去训斥家长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家长是成年人,他们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拥有成年人所谓的尊严。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我们尽可能保持着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平等交流。真真切切,诚诚恳恳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的沟通和交流,和家长一同找原因,想办法。你给他们尊重,他们自然会以尊重和支持来回馈你。

3)注意语言艺术的魅力作用,拒绝使用粗鲁直接的语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家长喜欢别人只会提到自己孩子的缺点。所以,如果想要拥有良好的沟通,那么注重语言上的措辞就会变得很重要。我在面对家长的时候,会先找到这个孩子身上的某些优点来夸赞一番,我会说其实这个孩子很聪明,很可爱之类的话,后面用但是来转折说出孩子的缺点,这样子家长会比你直接说出他的缺点容易接受。另外,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要趾高气昂或者满是怒火的训斥家长做的不到位,也要先夸夸他们做的好的地方,然后婉转的说,我觉得其实你如果怎样怎样做,就会更好一点的句式来劝说家长。

4)要想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就运用多种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在这个社会节奏紧凑的时代,大部分家长都会忙于生活,很少有时间亲自到学校来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情况,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周末家访,QQ、微信、短信和电话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哪个方便用哪个。在我带的班级里,有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的时候,就会通过电话直接与我沟通交流,免去了打字浪费时间的麻烦和找不到人的情况出现。另外,还有一个家长不识字,所以基本都是我打电话给她,或者QQ和微信联系的时候只用语音的方式与其联系。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沟通的方式,会使得你的教育教学和沟通效果事半功倍。所以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不仅能促进家校之间的互动,也能增进教师与家长的感情交流。

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它不仅让家长会更支持自己的工作,也会在必要的时候缓和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三、如何让家校沟通有效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最重要,且起着决定性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到成年这一阶段,孩子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在没有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前,家庭教育会变成对孩子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实际生活里,很少有家长能够足够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他们可能觉得给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玩好就够了,没有必要让孩子过得那么辛苦。虽然也有家长很注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培养,但是多少都会走进一些自己察觉不到的误区,比如让孩子在无形中拥有对学习的压力,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恐惧,甚至有些家长给孩子灌输很多负面的情绪和影响。这个时候,家校沟通就会显得很重要了。毕竟家长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也没有接触过少儿心理教育学,只能单凭自己以前的经验去引导和教育孩子。对于这些情况我也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与家长沟通。

首先,当我发现孩子的不足的时候,我就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给予家长一些合理的建议。当然,在给予建议之前,我会仔细聆听家长的想法,并去进一步了解他们当时的心理,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双层剖析,先肯定他们做法对的方面,再提出自己的建议,让他们谈谈看法。沟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学会聆听,千万不要中途打断家长的话,这样,你在对他们进行剖析和提意见的时候,他们也会仔细聆听你的想法。

其次,可以通过激励法和对比法来鼓励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转变对孩子的错误的态度。我们班有个孩子,家长一向不管不问,却又要要求孩子成绩和行为习惯样样好,于是,我就把家长叫到学校,留下一个表现好的孩子与他的孩子进行对比,然后会告诉他们,这个表现好的学生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你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会把这个好生的作业和平时的表现的录像给他看,也会把他们的孩子行为不好的时候的录像给他看,让他们有直观的对比感受。当然,这种录像视频的方式,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里多做留意了。

最后,我会让家委会的成员与他们进行沟通,用家长的身份来引导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的差距,以及懂得自己错在何处,然后在不知不觉的激励里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所以,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引起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重视,教师也能够在沟通当中,给予他们科学且合理的教育建议,从而促进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共同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家校沟通和配合,就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它是增进教师了解学生,使得家长支持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学习的保证。良好的家校沟通,就是一门艺术,就是一把打开教师与家长和学生枢纽的钥匙,也是小学教育的新起点!但是,如果想要让家校沟通起到乘风破浪,带着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驰骋的作用,就需要教师与家长一同“上船”,共同“掌舵”前行!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 人民出版社 本社特价书, 2008-12-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洛克.《教育漫画》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第4版 1998

[4]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5]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