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有效阅读 王亚楠
发表日期:2017/11/29 8:34:50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亚楠 有607位读者读过
现在,大家都在谈阅读的重要性。余秋雨说:“建立优秀的人生态度,其实也是和阅读连在一起的,如果不经过起码的阅读,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和人生的艰难。如果不知道这些,你就不知道善良的重要。从平面上讲起来,我一定把做人放在前面;从历史上讲起来,我相信,是在阅读过程中,在观察过程中,来分辨做人的原则,来仿效那些世界级大师。”
阅读,不仅能够了解知识,更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是,现实是学生读书不少,却只是“看热闹”:有趣的故事情节感兴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却领悟不到;读后感仅仅停留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感受却只有千篇一律的一两句话,鲜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观点。我因此苦恼不已,怎样才能让学生用心灵去阅读?
张辉老师的“读、写、说、绘”四步“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帮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本直击心灵的著作,也是海伦凯勒用心写就的自传。但现实中的孩子没经历过这些,盲聋哑的世界他们很难体会,读完无非是学习海伦凯勒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可是张老师不仅让学生自己读,还抓住“三个关键事件、三个重要人物”引导学生边读边走进了海伦凯勒的一生,仿佛也成为一个海伦凯勒身边的旁观者。读完再通过“给沙利文老师写一封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写作,让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把自己当成海伦凯勒,直接走进她的内心。学生的文章读得让人落泪,那一字一句仿佛真的是从海伦凯勒的心里流淌出来的……
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阅读,不仅仅在于于读,更在于怎么读。学生只“远观”是因为他没掌握阅读的方法。小学阶段的阅读应该是“班级共读”“亲子共读”,更应该是阅读指导课中的兴趣激发,是阅读交流汇报课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假以时日,学生的阅读才会逐渐不仅仅是看热闹,更是心灵的阅读。在书中找到生活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影子,让书变成一位无所不在的朋友,陪伴自己的成长。
比如以后班级共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完成读书卡进行读书经典积累,了解名著中相关成语、人物、故事,家长群里发起“大阅读”活动,将每天孩子们读书情况发到班级群或朋友圈里,让三国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名著贴近他们的学习。再去读读学生的读后感,似乎有了一定的见解,有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所以,阅读,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事情,需要老师,需要家长,更需要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