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追寻诗意语文,追寻诗意人生-读《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潘雪梅)
发表日期:2017/12/25 20:41:34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潘雪梅 有754位读者读过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这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我的语文教育之梦。”这是王崧舟老师的梦,也是我毕生追求的。自2004年王崧舟老师首次提出“诗意语文”后,就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语文的生命意蕴》这本书乃是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方面最著名的著作。全书分为六辑,包括第一辑谈“境界”,第二辑谈“诗意”,第三辑谈“儿童”,第四辑谈“语用”,第五辑谈“文化”,第六辑谈“知音”,全面阐述了王崧舟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尤其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怎样教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诗意语文的要义又是什么?我们可以一一从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王崧舟老师用他几十年的经验与智慧,谱写了这部精彩的教学华章,用毕生的精力去挖掘语文的生命意蕴,这才是语文教学该有的态度。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语文的要义在于指向人的诗意生命。在这本书的每一讲里,都能有不同的收获,或是教学意识,或是教育方法,或是专业成长,或是备课研究,丰厚的实例,精深的理念,如春风朴面,舒畅宜人。
在书的第一章里,王崧舟老师就提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在教学中追寻人生,好课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境界。课的诗意境界也就是人生的诗意境界,享受其中的意味和情趣,享受现在,追求诗意人生。
他还强调品读经典的重要性,他说道:“经典有着巨大的种子能量。读经典,就是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终有一天,受过经典熏习的孩子们都会在人生成长的某个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因为,那里才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他还指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他教会我们阅读的方法,告诉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王崧舟老师在第三辑中关于儿童的独特见解让我印象深刻,他指出,教育当以慈悲为怀,而这种慈悲不是这个你不懂,我教你;那个你不懂,我教你,何谓慈悲?就是我们老师要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力量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光的,孩子不仅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力量,还成就了教师精神的成长和净化,王崧舟称之为“觉悟的爱”。他还指出要让儿童与诗同行,儿童本应该生活在诗意中。有时候,我们会怀疑孩子们的能力,觉得他们并不能创造出什么,但是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因为他们远离尘世的烦恼,有着纯真和善良。因此,诗意语文的意义,不在于读了多少诗,写了多少诗,而是在于擦亮孩子写诗的眼睛。
在书中,王崧舟老师记录了一次美国小学的数学课。在这节课中,老师花费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找“90-25=”的答案,老师并不过多的干涉,学生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正确答案,有的暴露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这在我们看来,课堂效率可能不高,但是这堂课真实地呈现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管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式,我们都应该有教育理想。
王崧舟老师用生命去诠释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诗意语文。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说,每一堂课都是由时间组成,时间就是生命,这些课既是我们的生命,也是我们学生的生命,每一节课都是生命与生命的邂逅。追寻诗意的语文,就是追寻诗意的人生!每一堂课应该都有艺术的意蕴,这种艺术是一种对话的艺术,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更是关乎人生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