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书海拾贝(王慧彬)
发表日期:2017/12/28 16:36:57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慧彬 有700位读者读过
书海拾贝
——《教育常识》读后感
这本书是第三本马校推荐给我们读书写札记读后感,不能说自己写的语言有多么优美,但是却是自己的心血所凝结,确实是一字一思敲上来,我也从之前的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也希望可以让这些文字在自己不断地磨砺中变废为宝。
本书我归类为五大常识,第一类为人性常识,第二类为教育常识(包括教育理想、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第三类为学生常识,第四类为教师常识,第五类为教学常识。作者因为爱书而读书,因为爱书而写书,并且将自己的积累分享给教育者,促进教师的生长和发展,这就是教育者的无私奉献。
教育常识的根源为人性常识,教师要懂得教书先育人。每个学生就是一颗种子,等待老师的耐心呵护;学习又是一种艰苦的劳作,一年级下册《春笋》中描述“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不经过努力,怎能破土而出,怎能见到阳光得以生长?!
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的孩子长大了一些。他们适应了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对记忆字形的各种方法比较熟练了,对课文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学习习惯、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孩子们也是在不断成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法,本书说“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是啊,老师把一堂课完整地呈现出来,也许不能打动全班学生,如果增添艺术色彩,孩子们想不听都难。最喜欢最后一小节“教,是为了不教”,为什么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得轻松,孩子学得扎实,那就是得益于教师的方法,教师不是为了教知识点而教,而是通过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独到的方法,所谓得到“剑法”的真传即能应万变。
这学期有幸外出听课,让我学到更广阔的教学方法,接触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广西师大的教授,一开始我还认为一位老教授说着方言的味道,只是在黑板上书写了课题的几个大字,没过几分钟,教授用带着低音炮洪亮的声音朗读课文片段,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接下来是一层又一层的精彩,从一节课到详细的解释并为大家答疑解惑,整整一个下午,这位七十有余的老人中途没有休息,让我思绪又飞回到大学时代,让我看到的是一位学者的专注,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位老人对年轻教师的寄予。
这学期公开课选择了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所以开课时间晚了一些。我一直在犹豫到底怎么上,因为《绿色的和灰色的》是一个很优美的童话诗,作者李政涛说“好课是实实在在的课”,我想怎样才能上好自己的实在课?我喜欢用一些色彩艳丽的教具吸引学生,这实在吗?我记得看过一本书,一位教师为了呈现最好的教学情境,自制了世间独一无二的教具。我觉得低年级的孩子们还是对直接感官感兴趣,所以我画了一些图片。课后师父给我中肯的建议:多问问孩子为什么?多给孩子们一些提问,锻炼他们的动脑能力。是啊!师父这么一说,我感觉自己对教材的分析还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在提问上需要下功夫,并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提问。想想师父上课时那么优美,真的是让我感到美到“骨子里”,这就是课堂有深度吧!也感谢王翠萍老师对我的指导:她也是提出让我放手让孩子们找答案,这样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且指出要抓住这首诗歌的重点,不能以小放大。也非常感谢王琴主任,在论文方面对我的帮助很大,感谢前辈们对我提出的宝贵意见,我都视为珍宝!
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享受职业所带来的欢乐,幸福是自己给的,做一个乐观的人,你的学生也跟着你爱笑;做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你的学生也和你一起读书;做一个智慧的教师,你的学生会成为更加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