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教育是一种收获(付婉莹)
发表日期:2018/1/18 8:19:14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程杰 有591位读者读过
教育就是在求证人性和生命的可能性,也是在引领和拓展这种可能性。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我们每天都在有所收获。只是看你能不能把你的收获整理一下,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在语文的教学生我们也应该如此。教过一段时间之后,其实我很害怕自己形成固定的授课模式。同时,也表示很犹豫,是否应该有这种授课模式。同一种模式能帮助孩子迅速地适应你的课堂,让孩子能熟悉模式。但总是同一种模式,孩子是否会感到无趣和厌烦?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是否内容上的创新就够了?
其实,学校这几年也在不断地创新改革,就听课以及听诸位老师评课都让我感受到了。学校支持我们去创新,去尝试,去不断发展,所以我也希望尽我所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并把这种观点和态度用到我的教学当中。
人只有具备对活着本身进行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才是真正的“活着”。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分点就是人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动物做事全凭借本能。我们的教育就是帮助人们思维成长的一个方式手段,帮助人们去认知自己活着这件事。看到书中讲诉的一个观点,就医学中剖腹产和顺产进而引申到教育的问题。其实我有点想法想要说一下。顺利的生产是对孩子大脑皮层的一次挤压,让孩子可以变得更加聪明。但我觉得这要有一个度,教师不应该替孩子们去思考,但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我并不是反对孩子自己去思考,但教师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思考。这就是我曾经教育出现的问题。想着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交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怎样去解决问题。后来我发现,就第一个步骤就出现了问题。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提出问题,他们根本就没什么疑问。教师做的应该是教会孩子去发现身边的美景,观察身边的行为和事情,通过事件后续的反应和结果,进而得出结论。而不是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识去畅想应该如何去做,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适当的引导还是要的。因为孩子年纪较小,针对于一些事情根本就无法周全考虑,或者去体会,这就需要教师或出示资料,或展示图片,来帮助孩子们完善他们的资料库,并最终做出判断。所以我觉得是教师提供了后勤之后,让孩子自己再加以判断。当然,在教学的时候也要避免,老师认为孩子哪里错了,就重点去讲哪里。应该是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去了解。同时也应该让孩子们讲讲自己的想法,知道他们是如何去思考的,进而能够更加了解孩子的思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孩子们会在下课的时候一起疯玩疯闹。诚然,下课的奔跑打闹会造成很大的危险,对孩子的安全是一种隐患。但是,三四年级的孩子,奔跑玩耍本就是他们的天性,他们还没有长成那沉闷闷的性格。小孩的天性如此,我们却再加以制止。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我们能否让孩子更加健康安全地玩耍,寻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想过课间老师领着孩子组织一些集体玩的游戏,也想过让孩子们自己进行,但孩子们自己进行大部分都不顺利。因为很多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喜欢和某些人玩。那么如果有教师组织呢?不是不想,而是真的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当上班主任兼职语文教师之后,每天除了上课的时间,就是批改作业,加上教师的一些进修任务,每天的事情都忙不完。现在已经学会筛选任务了,但如果课间真的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玩,真的是太累了,对于教师的身体是一个负担。这不禁让我想到很多家长的状态,其实孩子还是喜欢和家长们一起游戏的。小孩子天生对家长有一种亲近感,可是现在的家长每天上班都很累,这就导致让孩子自己去玩耍。我不上班就不能养活你,我上班就没力气陪你玩耍。莎士比亚说过的问题还真的是一个亘古难题。
当班主任的时间里我常常能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明明知道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会给他人带来危险同时也让自身安全有了隐患。但孩子就是情绪激动得不承认,刚开始的时候我很是苦恼,但后来慢慢的发现了应该如何解决。那是看一对外国夫妇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视频,小小的男孩子气的跳脚,推卸责任,大哭大闹。父母没有因为她哭闹就进行暴力解决,而是在不断地跟孩子沟通,但孩子依旧不理不睬。最后,妈妈选择让孩子安静地坐一会儿,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坐着。我发现每个人在激动的时候做出的行为,说出的话都是不理智的。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静下来,安安静静地呆几分钟。当你坐下来,静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问题根本就没有那么严重。就像我曾经处理的事情一样,要让孩子自己处于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静坐,可以看书,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孩子通过这样的行为,冷静自己的情绪,并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再进行教育,效果会好很多。
所谓的唤醒不是因为教师想要怎样的学生就怎样去雕刻,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本身的优点散发出来。这就是对孩子的唤醒,对教育的唤醒,而不是雕刻。很多时候,教师都会忽视孩子们的思想,忽视他们的想法,但很多时候,孩子们是根本就没有想象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孩子们去挖掘自身的优点,挖掘自身的潜力。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究竟喜欢哪一方面,擅长什么东西?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过于狭隘?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只注重于考试的成绩,是不是忽视了很多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问题?在现阶段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时代,我们如何在其中来寻找一下平衡,寻求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其实讲授知识和帮孩子们能力的提升是不矛盾的。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的过程,意见交换的过程,在文字中筛选信息的过程不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么?但在这方面还需要再思考,可能我们的能力锻炼还是偏重于知识上面的,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其实开展少先队的活动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