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爱弥儿》读后感--(芮丹丹)
发表日期:2018/1/18 8:20:33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芮丹丹 有590位读者读过
《爱弥儿》读后感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可谓是举足轻重。认真研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后,感悟至深。卢梭主张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人走向自由的过程。他主张自然教育,尊重孩子的天性发展,并且认为自然教育中的消极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我还是比较喜欢他所主张的自由教育观,毕竟孩子是自然条件下形成产物,外界强加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很可能会奴役或者驱使着孩子被迫感知、认识这个世界。在孩子的发展中,对待身边的事物首先注意到的应该是这些事物会使我们感到愉快还是不愉快,其次才看他们是否方便事宜,最后关注的才是这些赋予我们的幸福和美满的观念是否合理。这也要求了我们该认真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是否遵循着以孩子的天性发展为中心。错误的教育方向,会成为孩子们今后感知、认识世界的枷锁,这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苦刑。
陶行知先生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体现着卢梭的自然人的观点。在教育中,我们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这个人的本身,而不是妄图使一个人去接纳适应一切的生活教育方式。与此同时,我不禁联想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总是让孩子们接纳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接受着所谓的道德及知识的传统教育,一味着将青年期该有的理性强加于他们,我们自认为在尊重他们,其实是严重忽略着他们的自然发展,破坏着他们理性的睡眠期。
整本书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地方,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句话不管对于教育者还是非教育者都是一生受用。教育就应该是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独立,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奴役着我们去满足他们。孩子在儿童期的性格与道德的养成会严重着影响他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在他们感知这些事情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即使以后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先生假想出来的,但是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爱弥儿的人生是多么得幸福,因为他拥有了一个懂他的教育者。在中国,很多的家庭一直存留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这种民族的文化,有值得我们去继续追求与传承的地方,但同时也隐匿着好多教育上的局限与野蛮。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应该遭受各种各样的思想与肉体上的束缚。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成长,独立认识自己内心的良知,对于孩子来说将会一生受用。这本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来说,是一杯清茶也是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