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走了一位老师之后》读后感 王亚楠
发表日期:2018/4/1 15:15:43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亚楠 有824位读者读过
《走了一位老师之后》读后感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走了一位老师之后》。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青少年小说家理查德·派克,他将自己10多年来亲历教育现场的见闻与感悟转化为文字,专心为青少年写作,创作多达30余本,被华盛顿邮报誉为“美国最活跃的青少年读物作家”,是第一位被授予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的儿童作家,曾获得了玛格丽特·A·爱德华兹青少年文学终生成就奖。而这本书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曾获得了2005年克里斯托弗奖章以及同年的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青少年图书奖,值得我们阅读。
《走了一位老师之后》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落后的乡下学校里发生的故事,那里只有一间教室和一位四十岁的老师,有一天,唯一的老师去世了,那所学校面临即将关闭的命运,这时,十七岁的恬西勇敢而坚定地站出来,接替了死去老师的职务,一个人经营这只有七、八个学生的学校。而主人公罗素一直认为学校是他通往理想的障碍,所以为了让学校停课,罗素、查理、罗伊和珍珠这些学生们打算不择手段——哪怕是破坏课钟、烧毁男生厕所、毒蛇攻击也不在乎。恬西面对自己弟弟和学生的种种“不合作”的行动,都用自己的方式将其一一化解,成功地解救了学校的危机。
派克这本以中西部乡村为背景的作品因着他离奇古怪的幽默文笔而更加生动活泼,平铺直叙的急智与毫不造作的调性使得书中的事件充满喜感,人物令人难忘,结尾则是出人意料地感动。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一个老师的好坏与他们受欢迎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问、态度或是丰富的经验,更多是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书中死去的巴老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她常常在学生面前大声尖叫,因为学生犯错而狠狠地抽他们鞭子,因此学生们都不喜欢上学,纷纷希望学校关闭。而恬西虽然学识稀松平常、年轻、全无经验,但她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展开互动,最终成功的保住了学校。
书中恬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让我觉得很有教育实践意义。她在一个教室中,能将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给他们上“拼字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想尽方法去寻求和制作教学工具……对于调皮爱玩的弟弟,她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很得当,处理事情很有分寸。她用智慧去了解孩子的心灵,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放弃每一位应受教育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怕困难,突破阻力,劝说塔尔一家让孩子去上学,虽然没有说服塔尔夫人让所有的孩子去上学,但成功地把格伦引进了校园。像恬西这样的教师在我们当今社会也是十分难得的,不仅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而且对学生很负责任,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为广大教育者塑造了一个优秀的教育典范。
我一直认为百分百完美的老师是不存在的,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手段,他们的教学方式并不会令所有人都满意。而且中国实行的是填鸭式教育,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而展开的。虽然现代教育者在努力地去避免进行这样的教育,但当今教育是为了考试服务这一本质并不会就此改变。我认为学生对考试和作业的厌恶,并不会因为老师有趣的课堂教学而消失。但老师能有一套好的教育方式还是很重要的,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大幅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有效地处理好学生间的矛盾,使同学更加和睦、团结。中国的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靠广大教育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去慢慢改变的。兴趣是一个人学好一样东西的关键,如果学生对老师感兴趣,那么他们自然会学好老师教的知识,因此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才是身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事,也是我们不断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更是我们获得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身为教师的我们,如今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在学习好自身专业知识之余,也应该仔细研究一下那些成功教育家们的经验,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案,为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